首页 理论教育劳模精神的内涵:胡宗琛的质量至上理念和沈飞人的努力改变

劳模精神的内涵:胡宗琛的质量至上理念和沈飞人的努力改变

【摘要】:胡宗琛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对于每一件零件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勤劳质朴的沈飞人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沈飞,也将“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也将会有更多的“胡宗琛”愿做矢志前行的追梦人!(二)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的集中凸显主人翁意识是劳模精神的内在本质,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劳模精神的关键词。

(一)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积极体现

劳模精神继承并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劳动观念,树立并彰显了一种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理念,营造并弘扬了一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生成并传播了一种劳动者至上、劳动者平等、劳动者可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也正因如此,劳动者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满足感、快乐感、尊严感,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

劳模胡宗琛的故事

有这样一位钣金钳工,他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坚守岗位,每年优质品率达到100%,是干部员工一致认可的“质量劳模”。他,就是沈飞21厂热成型工段钣金钳工胡宗琛。

胡宗琛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对于每一件零件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他凭着一腔热血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刻苦钻研、大胆创新,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多次出色地解决了影响生产的质量问题。连续7年荣获公司级“先进生产者”,并多次获得公司“质量标兵”和“质量个人”等荣誉称号。

热成形工段的生产条件异常艰苦,是公司出了名的高温生产线。工作者每天在成百上千度的高温设备旁作业,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特别是炎热的夏日,让人更加难以承受。就是在这种复杂的作业环境下,胡宗琛时刻不忘产品质量,恪守质量承诺,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用自己的真情和汗水呵护手中的零件。当他穿着高温防护服,在设备温度高达400℃时完成装卸模具后,汗水早已湿透全身。为了产品质量,即使再大的困难,他也不会退缩,而是把压力变为动力。

胡宗琛经常说:“没有产品质量就没有生产进度。”他在日常工作中,一直把控制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以做好产品质量为前提保证生产进度。在热成形工段生产现场的质量问题揭示板上,他把各种质量数据记录得清清楚楚,这种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警示、鞭策作用。在胡宗琛的影响和带动下,工段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质量理念根植于心,注重产品质量的良好习惯蔚然成风。

春华秋实,花开花落,胡宗琛始终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工作岗位上,用自己心血和汗水浇灌出零件生产的“质量之花”。

只有历尽沧桑,我们才会无比坚强;只有走过坎坷,我们才能求索希望。从沈飞成立到今天,涌现出来的模范、榜样不计其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勤劳质朴的沈飞人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沈飞,也将“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也将会有更多的“胡宗琛”愿做矢志前行的追梦人!

(二)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的集中凸显

主人翁意识是劳模精神的内在本质,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劳模精神的关键词。正是因为自觉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劳模才以车间为家、以厂为家、以企为家、以国为家,才具有积极主动的岗位意识、职业意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才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够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最终建构起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小家与国家民族融合统一的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劳模罗昭强的故事

罗昭强,中共党员,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火车头奖章等荣誉,是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的10位高技能人才之一,领衔的“罗昭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共完成4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15项国家专利,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近千万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铁路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蓝领技术力量。

从“罗电工”到“罗大师”

罗昭强的职业生涯从1990年开始,技校毕业后来到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前身长春客车厂,成为一名维修电工。“罗电工”上班第一天并不顺利。一台立式车床出现故障,罗昭强请缨去修理,想在诸位老师傅面前显示显示自己,结果满头大汗地忙活了一上午也没处理好故障。中午,一位老师傅叫他去吃饭,看他还没有修好,就从兜里掏出一把小螺丝刀在速度继电器触点的调整螺丝上拧了两圈,车床立刻运转。年轻的罗昭强敬佩不已,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掌握车间里每一台电气设备的原理。聪明加上努力,罗昭强很快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但是,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罗昭强意识到要当个好工人,就要超前学习。

1992年,铁路工业行业还没有编程控制的设备。于是,罗昭强开始四处打听。听说长春市一家企业刚刚引进了一套编程控制生产线,他主动上门,在休息日免费帮人家干活。慢慢地,他赢得了那里维修师傅的赏识和信任,拿到了当时长春市唯一一本设备编程资料,开始了当时非常先进的编程、调试技术的学习。

罗昭强白天工作,晚上读夜大,4年里系统学习了电子、计算机、液压等知识,又自学掌握了西门子、施耐德等不同控制系统的编程、调试等技术。

2004年,公司开始高速动车组制造,大型高精尖设备大量引进,罗昭强成为公司400多套国际一流装备的“全科医生”。一次,生产时速250公里动车组的大型关键设备数控液压机出现故障,设备液压系统是德国制造,厂家派来的工程师也束手无策。罗昭强半夜出差回来,得知设备已经4天不能工作了,便直奔现场。他在电脑上操作了3秒钟,设备就恢复了正常工作。现场的人们爆出一阵惊呼,罗昭强憨笑:“我就是改了个参数。”

坚守初心终成“大国工匠”(www.chuimin.cn)

2008年,罗昭强已成为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核心维修骨干。公司准备把他转成技术干部。罗昭强放弃了转干,决定在工人岗位上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现代制造业中,工人的概念早已与以往不同。在中国高铁这个世界瞩目的平台上,技能成才也是职业成功的高速线路。“工人是劳动者,也应该是创造者,中国高铁的质量和速度需要高铁工人的智慧。”罗昭强经常这样说。

2000年前后,外国一家机构的设备经理请罗昭强去管理一条瑞士出产的自动化生产线,薪酬是他当时工资的3倍外加年底分红。但他拒绝了,他说:“我父亲就是长客人,我是第二代长客人,是中国高铁的大发展给了我成长的平台。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回报企业、效忠祖国。”

2010年7月,公司2台进口地板磨光机的组合开关损坏报废,在欧洲采购需要耗时3个月、花费近万元。当时是CRH5型和谐号动车组生产的关键期,情况紧急。因为没有设备原理图,罗昭强将磨光机拆卸开来,零部件依次摆好,盘腿坐在地上逐件测试研究。5个小时后,他用国产通用电器件替代进口件,迅速修复了设备,生产再次启动。

不断创新擦亮“国家名片”

2015年他向公司申请调入公司高速中心,开始从事高速动车组调试工作。调试是列车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解决最微小的问题,确保高速动车组完美出厂。

这一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CR400BF型首列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出厂前的调试中有一项静态重联试验,是让原型车与其他厂家的车实现网络和机械互联互通。如果等两车会合后再做这一试验,不仅会延长交车时间,还增加了试验的不确定性。罗昭强主动请缨,带领几个同事研发了只有抽屉大小的重联模拟器,成功实现与其他车模拟重联认证,解决了中国标准动车组互联互通的核心问题。

新时代技能人才,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创新。罗昭强经常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补齐。他主动拜师,和知名专家常振臣博士签订了师徒合同。他努力学习外语,积极为轨道交通国际合作做准备。现在,罗昭强和他的同事们正投入更高层面的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动车组调试体系研发中。在这个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我们如此之近,以罗昭强为代表的新时代劳模们正向世人展示出蓬勃的奋斗力量。

(三)劳模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工匠精神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基于技能导向的职业精神,它源于劳动者对劳动对象品质的极致追求,它具有精益求精、专注执着、严谨慎独、创新创造、爱岗敬业以及情感浸透、自我融入的基本内涵,既表现了极致之美的品质追求,又体现了敬业之美的精神原色,更展现了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劳模精神当代品格的核心体现。工匠精神充分凸显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导向,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对劳模精神的重要深化和丰富发展。

大国工匠宁允展的故事

宁允展出生在工匠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鼓捣手艺活儿。8岁时,他制作的一艘木船让父亲很是惊讶。别的小孩可能只是刻一个木船模型,但他是用木板把木船的整个结构全部做了出来,而且用钉子把各个部位都做了固定。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四方机车车辆厂(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从事自己喜爱的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25年。

2004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产品进入试制阶段,转向架上的“定位臂”成了困扰转向架制造的难题。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转向架就是它的“腿脚”,而“定位臂”作为转向架上构架与车轮之间的接触部位,相当于人的“脚踝”。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按照工艺要求,必须确保定位臂和轮对节点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可能响行车安全。

“定位臂”的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手工研磨是保证接触面间隙精准的唯一可行方法。然而经过机器粗加工后,定位臂上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的直径。磨少了,精度就达不到要求,磨多了,动辄十几万元的构架就会报废。

在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的情况下,宁允展主动请缨,挑战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夜以继日的潜心琢磨,仅用了一周时间,宁允展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用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成为中国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被同事们称为“鼻祖”。

宁允展

然而,随着高速动车组进入大批量制造阶段,传统的研磨方法已经跟不上生产节奏。宁允展开始琢磨如何改进工艺,使定位臂研磨变得既好又快。反复试验研究了近半年后,宁允展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采用分层、交错、叠加式研磨手法,将定位臂接触面织成了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这一研磨法不仅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也将接触面的贴合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这项“绝技”有效保障了高速动车组转向架高质量、高产量的制造。

宁允展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品质和敬业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正是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现实表达。也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宁允展一样的产业工人,他们追求完美、力求极致,对待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专注而精益求精,才铸就了中国高铁这张金光闪闪的名片,才有一大批“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