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正常人体学实验:盲点测定与大小计算

正常人体学实验:盲点测定与大小计算

【摘要】: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盲点的存在及测定其大小。因此,将视神经穿出视网膜的部位称作盲点。我们可以根据物体成像的规律,从盲点的投射区域,推算出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依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和盲点的直径。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盲点投射区域与“+”字距离×。图2-10-3 计算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和盲点的直径为何在正常双眼视觉中不能发现盲点的存在?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盲点的存在及测定其大小。

【实验原理】

视神经自视网膜穿出的部位缺乏感光细胞,外来的光线成像于此处不能引起视觉。因此,将视神经穿出视网膜的部位称作盲点。我们可以根据物体成像的规律,从盲点的投射区域,推算出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实验对象】

人。

【实验器材】

白纸、铅笔、小白色目标物、尺、遮眼板。

【实验内容和方法】(www.chuimin.cn)

(1)证明盲点的存在:在黑板上贴一张50cm×20cm的白纸,在白纸的左侧画一个小而显眼的黑色“+”字,距“+”字右侧25cm处画一个直径5cm的黑色圆形标。受试者站在距白纸2m处,遮住左眼,用右眼注视正前方白纸上的“+”字,此时白纸右侧的圆形色标清楚可见。令受试者向白纸缓慢前行,在前进中圆形色标突然从受试者视野中消失,若继续缓慢前行,圆形色标又会在受试者视野中重新出现。这样,可证明盲点的存在。

(2)在黑板上和眼相平行的地方划一白色“+”字记号,受试者立于黑板前,使眼与“+”字的距离为50cm。用遮眼板遮住一眼,让受试者用另一眼目不转睛地注视“+”字。实验者将小白色目标物由“+”字开始慢慢向所测眼的外侧移动,到受试者刚好看不见目标物时,就把目标物所在位置记下来。继续再将目标物慢慢向外侧移动,直到它又被看见时,再记下它的位置。由所记下的两个记号的中点起,沿着各个方向移动目标物,找出并记录目标物能被看见和看不见的交界点。将所记下的各点依次连接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大致呈圆形的圈。此圆圈所包括的区域叫做盲点投射区域。

(3)依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和盲点的直径。参考图2-10-3及下列公式。

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mm)=盲点投射区域与“+”字距离×(15÷500)。

盲点的直径(mm)=盲点投射区域的直径×(15÷500)。

图2-10-3 计算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和盲点的直径

【想一想】

为何在正常双眼视觉中不能发现盲点的存在(无视野缺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