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智能+技术核聚变,引领媒体产业智能化-人工智能时代第二辑

智能+技术核聚变,引领媒体产业智能化-人工智能时代第二辑

【摘要】:无技术不传播,无传播不技术。例如,科大讯飞于2019年5月推出了新款智能录音笔,其在AI的加持下,一方面可实现语音转写,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8%,另一方面利用AI技术分场景对环境中的噪声进行抑制,能使录制的人声更清晰,从功能和体验上实现了由录音工具到多场景实时“智能语音记录助手”的转变。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于2019年2月推出了聚焦于全景图片新闻、VR视频新闻的“VR频道”,允许用户通过超链接进入VR场景。

无技术不传播,无传播不技术。在新一轮智能技术集群浪潮下,传统媒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摒弃互联网作为其延伸和补充的定位,并借用“多维”思维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平台上建立新的“护城河”,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并积极实践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的多渠道传播(见图1)。

图1 “智能+”技术的综合运用

1.“人工智能+媒体”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门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的系统科学与工程,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智能机器体。伴随着AI理论和技术日趋完善及应用范围的不断延伸,未来的AI或成为人类智慧的“容器”。比如,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如人机对弈、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让机器像人类一样听说(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让机器像人类一样看懂(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文字识别等),以及让机器像人类一样行动(如无人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

从媒介角度看,通过AI实现的智能媒介和智能机器将作为助手和“媒体看门者”共同协作,深刻变革传媒产业,如可通过语音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推动新闻采编的自动化;可通过计算机学习等深度学习技术,有效印证假设和总结数据,发现新闻线索;可通过人脸识别等计算机视觉技术,快速捕捉信息,并从海量视频、图片从中发现线索等。例如,科大讯飞于2019年5月推出了新款智能录音笔,其在AI的加持下,一方面可实现语音转写,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8%,另一方面利用AI技术分场景对环境中的噪声进行抑制,能使录制的人声更清晰,从功能和体验上实现了由录音工具到多场景实时“智能语音记录助手”的转变。

2.“5G+媒体”

第五代移动通信(5th Generation,5G)具备增强移动宽带(e MBB)、海量大连接(m MTC)、低时延高可靠(URLLC)三大应用场景。5G峰值速率为10 Gbps、“零”时延的使用体验将催生更高质量的超高清视频以及更低延时的云VR/AR。站在技术视角来看,5G是在4G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演进;而站在全球视角来看,5G将成为继蒸汽机、电力汽车、互联网之后的一种新的通用性基础技术,可将包括传媒产业在内的万事万物以最优的方式连接起来,并使得产业边界不断扩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万物皆媒。

从媒介角度看,中宣部于2019年1月将“发展广电5G”列为当年重点工作之一,引导着传媒产业跳出“技术+传统内容”的瓶颈,逐步迈向数据和服务、生产与传播的深度融合模式。“5G+媒体”将有力解决和优化与传媒业相关的配套服务,如可普及高清及超高清视频(4K/8K/16K)、VR/AR视频和游戏等,并且能够实现移动化、场景化的智能适配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质量的视频回传和直播报道服务;可为物联网、AI等智能媒体提供技术支持,保证新闻生产链的数字化运行,进一步丰富新媒体报道方式和手段;等等。例如,为更好地报道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央电视台于2019年4月打通了整个“5G+8K”的链路,为观众带来包括多角度、高清晰度、音乐增强等功能在内的沉浸式5G观看体验,并将此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8K转播的基石。

3.“沉浸式技术+媒体”(www.chuimin.cn)

沉浸式技术指的是将数字模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集成、使用户产生沉浸式体验的技术,其内核涵盖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随着建模设备、三维视觉显示、全息成像、头部追踪、眼球追踪的提炼,以及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沉浸式技术正朝着创造全感官沉浸体验的方向进展,将通过实物虚化、虚物实化、信息叠加、全息呈现的手段彻底改变用户的交互体验[5]

从媒介角度看,“360度+景深”模拟真实世界,用户可通过外接设备与虚拟环境实现交互,从而实现与虚拟世界的“零距离”接触。“VR+媒体”也促使内容从过去传统媒体的三个维度(“平面两个维度+时间维度”)提升到五个维度(“空间三维度+时间维度+虚拟平行世界”),并带动包括影视、游戏、直播、教育电商、房地产等在内的内容结构与变现形式的变革。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于2019年2月推出了聚焦于全景图片新闻、VR视频新闻的“VR频道”,允许用户通过超链接进入VR场景。

4.“区块链+媒体”

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利用“数据可信”“价值传递”“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等功能解决多方交易可信可控问题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从2008年提出以来,已先后走过1.0时代(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如转账、汇款等)、2.0时代(以超级账本为代表的智能合约应用,如抵押、产权等),并于2018年进入了3.0时代(超越合约的泛行业去中心化的生态型解决方案,如在身份认证、文娱等领域的应用)。本质上,区块链是一项高度可信的变革性技术,是对当前世界底层逻辑的再造,更是构建未来价值互联网(“数字货币+数字资产+生态系统”)的“通用基础设施”和赋能的“连接器”。

从媒介角度看,区块链不仅可加强原创内容的保护、跟踪版权使用状况、打击虚假内容,而且可以打破数据“孤岛”并解决数据安全和隐私等问题。例如,2018年4月,“三个爸爸”联袂央视和区块链共享生态平台Smartshare打造了融合智能对话、远程视频等功能的IP区块链“灯灯机器人”,实现了家长与孩子互动行为的准确记录。

5.“物联网+媒体”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从而实现人机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环境下的互联互通的业务网络。物联网要求每一物件均可寻址、每一物件均可通信、每一物件均可控制,关注网络计算、汇聚、连接、通信、收集以及内容等,强调认知并主要体现在“8A”服务方面——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body(任何人)、Anything(任何事件)、Any service(任何服务)、Any content(任何内容)、Any device(任何设备)以及Any connection(任何网络)。

从媒介角度看,无论是通过无人机、监控、行车记录仪等设备实现视频采集,还是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现用户数据采集与反馈,“物联网+媒体”已集中应用于即时新闻、环境新闻、调查新闻、“公民参与”式新闻和无人机新闻等领域,开拓全新的传播路径,并使得传统媒体由人到人的信息传播转向“万物皆媒”。例如,《华盛顿邮报》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中,便使用了标准化、公式化的机器人写作,通过对接奥组委的数据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消息撰写,赛事汇总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