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弊病及解决方法

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弊病及解决方法

【摘要】:一方面,未能以个人社交体验为逻辑起点,采用新媒体惯用的媒介融合思维、用户思维、数据思维、产品思维等在内的新思维方式,导致无法真正出现广播电视“心”媒体。

随着“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以及用户对内容和体验需求的与日俱增,广播电视媒体在过去较长的一个周期内已呈现出内容同质化、用户流失、流量枯竭等现象,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病。

1.以质取胜,难以实现

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媒体虽然也形成了以“两微一端一号”为基础的新媒体运营模式,但不难发现,诸多此类新媒体更多是“为做而做”的简单复制,其“内心”流淌的仍是传统媒体的“血液”。一方面,未对热点事件乃至网络舆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发布或响应,导致其舆论影响力公信力权威性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内容同质化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可读性不高。例如,2017年11月,微博爆出“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各大主流媒体在未对事件进行取证的情况下便转载播报,致使网上虚假信息泛滥,公众对权威媒体发布的内容产生诸多质疑。再如,央视新闻微博于2019年3月和4月分别以“Excel使用技巧”“9个Excel简单便捷小技巧”为题,发布了两则一模一样的内容。

2.惯性思维,原创力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媒体虽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但此类新媒体未能突破传统思维和惯性思维。一方面,未能以个人社交体验为逻辑起点,采用新媒体惯用的媒介融合思维、用户思维、数据思维、产品思维等在内的新思维方式,导致无法真正出现广播电视“心”媒体。另一方面,“流量为王”的心态致使诸多传媒人“主动”丧失了原创精神,这不仅违背了信息内容原创、优质、高效、多元化等特点,还助长了不同平台之间相互“借鉴”“搬运工”等不良风气。实质上,对新兴新闻App的调研结果也显示:多数从业人员对新闻App充当“新闻传播者”“资源整合者”认可程度较高,而对充当“新闻生产者”认可程度较低[2]。(www.chuimin.cn)

3.盗版泛滥,维权艰难

Web 3.0时代,内容的生产、传播与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狭小范围,而是扩展到更多内核,包括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及个人用户等,并使其成为信息传播(传递与接收)环节中的重要节点。一方面,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使得内容的获取、复制、转载、删除等变得更为便捷,而现有的技术力量又很难“问责”所有的侵权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新媒体长期以来大量低价乃至无偿地使用着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严重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如果内容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内容的价值内涵也就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广播电视媒体自然成为“重灾区”,频繁地为他人作嫁衣[3]。例如,各网络平台在未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便向用户提供具有高质量的内容和经济价值的体育赛事直播服务。

4.兵源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一方面,过去的广播电视媒体在无法满足供给时,更多采用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如在内容上依赖第三方内容提供商、在数字化方面依赖第三方技术服务商等,导致广播电视媒体先天性缺乏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推进,媒介技术领域又涌现出诸如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数字开发等方面的人才,以及舆情分析师、新媒体编辑等新的岗位和工种[4]。广播电视媒体未能与时俱进,致使跨新闻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统计学社会学等专业的跨界人才奇缺。此外,传媒产业的滞后又会使技术和运营向更落后、更缺乏经验、更不完善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