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深度学习的发展。从数量、投资等角度来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成为了人工智能最为热门的三个产业方向。深度学习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实现人工智能的强大技术,已经在图像视频处理、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功应用案例,并对学术界和工业界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2023-06-28
在技术赋能初期,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在情感表达、拍摄方式、时长控制上已有的新变化,我们不难发现,主流媒体正在通过范式修正和建立新的运作常规回应新媒体的挑战和冲击,新的媒介生态和社会传播环境促使党媒的新闻生产发生改变。[8]而这种改变依赖于智能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也推动短视频新闻成为用户接触信息的重要方式,同时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将成为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又一高地。这种由短视频引发的视觉化传播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主流媒体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味迎合技术并不是长久之道,为实现主流媒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9]的使命任务,找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平衡支点是合理应用技术的前提。
1.把握好技术与人的关系
要把握好技术与人的关系,首先,应协调好技术与身体的关系。当前技术越来越透明化,越来越深地嵌入人类的身体,越来越全方位地融入我们的身体。[10]技术以一种新型感官的形式嵌入了传媒实践之中。在短视频新闻生产过程中,技术应作为编辑的各种感官辅助工具,如AI助力人脸识别,VR模拟全景特效等,使记者变成编创环节中的智能主体,从而提高新闻生产的编创效率。
其次,要协调好机器与编辑的分工,布局好人机协作模式。最大化地发挥智能化编创的优势,打造短视频数据库,搭建云服务平台,实现AI技术的媒介应用和创新迭代,使短视频新闻生产线逐渐步入智慧化生产。而编辑作为智能化产品背后的监督员,应履行好审核义务,在智能传播技术的帮助下,减少内容误差,实现精准投放,共同打造优质的短视频内容。
最后,由于平台类机构在新闻分发上依赖于算法推荐机制,这就使得用户占据了信息选择的主动权,也带来了业界对于“信息茧房”“黄色新闻潮”风险的担忧。因此,在我们寻求更为立体丰富的人文价值对算法价值观进行外部矫正的同时[11],也应及时检测后台用户包括点赞、评论、转发在内的互动参与数据,在分析比对后围绕用户需求与观看心理及时对视频用词、剪辑方式、整体基调进行调整,使内容生产在智能技术的辅助下,优化主流媒体新闻的传播效果,使其逐渐符合用户的媒介使用偏好,唤起网民对新闻内容的深层认同。
2.把握好技术与内容的关系
短视频不可短文化。在短视频编创的过程中,应始终把内容放在首位,生产有创意、有温度、有内涵的优质新闻内容。只有优质内容,才能为以技术驱动为鲜明特征的全媒体发展注入新血液,才能为新时代的舆论引导注入新动能。[12]
而起着重要辅助作用的智能传播技术,不仅能从拍摄、剪辑、发布、互动等环节创新内容呈现形式,还可以丰富场景入口,加入AI互动、闯关游戏、语音对话等元素,增强用户与短视频新闻的交互感。(www.chuimin.cn)
主流媒体应延续其在推送正能量短视频上的既有优势,挖掘新闻背后的情感故事,依靠技术丰富“讲故事”的角度和形式,打造精品“暖视频”内容。另外在“有趣+有用”的编创方式得以实践的同时,应利用好短视频平台的“窗口”作用,形成信息的普及性轰炸,在内容的创意呈现形式上抓住观众眼球,并引导观众由这一先导接触点的链接进入,观看对某一话题更为深入、全面的中长视频报道。
3.把握好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随着主流媒体相继入驻,短视频平台也逐渐成为政务新媒体的实践要地,辅助进行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主流媒体通过发布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内容,降低了受众接收信息的门槛,扩大了政务宣传的覆盖面,使用户能够及时把握社会动向、了解政务热点,同时也加强了主流媒体引导力,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
这时,智能传播技术则在帮助受众通过短视频新闻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呈现形式、激活传播内容。其中,5G传输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的特点将使短视频新闻的“窗口”身份更为突出,由短视频链接进入中长视频和直播界面将成为人们获取深层信息的新习惯。万物互联使得由媒介引导的线上线下政务联动变得更为频繁。广电类主流媒体本就有其在直播、转播团队上的技术优势,开启基于短视频平台的直播活动,实时转播新闻现场,并通过弹幕了解民意动向将是5G赋能下短视频新闻打开的新的场景。
而人工智能、AI技术等应用,能够帮助主流媒体通过拟人化表达(如打造品牌卡通形象、引入AI主播等)塑造具有亲和力的党政机构、公务人员形象,使网民通过短视频更直观地感受党政人员的工作、生活状态,获得亲切感和共鸣感,改变刻板印象当中党政机构带给民众的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另外,通过8K、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视觉技术还能够寓教于乐地普及知识,同时,也能通过视觉化呈现带给观众沉浸式的新闻“在场”体验,帮助观众形成对新闻事件“共情”的心理感知,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社会动态的认知和感受能力。
而就拍摄角度而言,各式各样的拍摄设备的普遍化和平民化,让各类拍客都能成为新闻现场的记者。如“央视新闻”抖音号推出的首支抓捕微录(Vlog),就直接由缉毒民警用运动相机(GoPro)设备对抓捕现场进行Vlog式的记录。而在技术支持下,也让利用短视频进行案例分享、警情通报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鲜活的案例也摆脱了以往“说教”的形式,更有效地传达了正向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
目前,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深度学习的发展。从数量、投资等角度来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成为了人工智能最为热门的三个产业方向。深度学习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实现人工智能的强大技术,已经在图像视频处理、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功应用案例,并对学术界和工业界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2023-06-28
图12.26给出了一种结构,可以在信息通信网络的不同层面中引入人工智能,以支持网络的重构能力。图12.26通信与人工智能协同融合网络示意图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功能主要包括非虚拟化的基础设置、云基础设施硬件等,其计算力需求较低、数据量较小、实时性较高;AI技术可以帮助改进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操作、光学性能监视、调制格式识别、光纤非线性缓解和传输质量估计等。......
2023-06-26
无技术不传播,无传播不技术。例如,科大讯飞于2019年5月推出了新款智能录音笔,其在AI的加持下,一方面可实现语音转写,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8%,另一方面利用AI技术分场景对环境中的噪声进行抑制,能使录制的人声更清晰,从功能和体验上实现了由录音工具到多场景实时“智能语音记录助手”的转变。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于2019年2月推出了聚焦于全景图片新闻、VR视频新闻的“VR频道”,允许用户通过超链接进入VR场景。......
2023-11-08
课程产品研发在此背景下提出,其目的也是为了打造“金课”,努力提升课程质量。当然,“课程产品研发”理念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对产品的管理方式。教学标准为课程产品质量提供了较为强制的要求,为从根本上提升课程研发水平提供了基本依据。......
2023-11-08
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仅以智能媒介生态体系中的智能决策层为例进行相关探讨。未来,智能生产环境下的媒体平台,对内容生产流程的改变将是全方位、全环节的。未来,智能安全环境下的媒体平台,还须构建具备基于IPv4/IPv6的网络全流量数据分析、安全态势感知以及主动防御的闭环系统,实现过去发生的可查、当前发生的可防、未来发生的可知,从而提升传媒领域信息安全的智能化保障能力。......
2023-11-08
(一)做好面向人工智能的职校教育发展调研工作针对人工智能时代下职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家应成立专门的人工智能专家小组进行调研和指导。(二)制定职校教育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对职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2023-11-15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目前AI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AI2.0。AI2.0的主要特征包括:深度学习数据驱动的直觉感知能力的出现、基于互联网的群体智能和技术型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的出现,以及跨媒体计算的兴起等。......
2023-06-28
基于课程产品研发理念的新闻传播学课程团队架构应由一个分工合理的团队组成(见图1),其中课程产品负责人对整体课程质量负管理责任。图2课程研发的基本环节3.课程产品研发流程大部分课程可以共享相同的课程产品研发流程。除了以上课程基本环节所提到的内容,还要包括前期调查、课程预算与后期优化等步骤,课程产品化设计大体流程如图3所示。......
2023-1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