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智能传播技术合理应用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

智能传播技术合理应用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

【摘要】:最大化地发挥智能化编创的优势,打造短视频数据库,搭建云服务平台,实现AI技术的媒介应用和创新迭代,使短视频新闻生产线逐渐步入智慧化生产。[12]而起着重要辅助作用的智能传播技术,不仅能从拍摄、剪辑、发布、互动等环节创新内容呈现形式,还可以丰富场景入口,加入AI互动、闯关游戏、语音对话等元素,增强用户与短视频新闻的交互感。

在技术赋能初期,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在情感表达、拍摄方式、时长控制上已有的新变化,我们不难发现,主流媒体正在通过范式修正和建立新的运作常规回应新媒体的挑战和冲击,新的媒介生态和社会传播环境促使党媒的新闻生产发生改变。[8]而这种改变依赖于智能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也推动短视频新闻成为用户接触信息的重要方式,同时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将成为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又一高地。这种由短视频引发的视觉化传播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主流媒体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味迎合技术并不是长久之道,为实现主流媒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9]的使命任务,找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平衡支点是合理应用技术的前提。

1.把握好技术与人的关系

要把握好技术与人的关系,首先,应协调好技术与身体的关系。当前技术越来越透明化,越来越深地嵌入人类的身体,越来越全方位地融入我们的身体。[10]技术以一种新型感官的形式嵌入了传媒实践之中。在短视频新闻生产过程中,技术应作为编辑的各种感官辅助工具,如AI助力人脸识别,VR模拟全景特效等,使记者变成编创环节中的智能主体,从而提高新闻生产的编创效率

其次,要协调好机器与编辑的分工,布局好人机协作模式。最大化地发挥智能化编创的优势,打造短视频数据库,搭建云服务平台,实现AI技术的媒介应用和创新迭代,使短视频新闻生产线逐渐步入智慧化生产。而编辑作为智能化产品背后的监督员,应履行好审核义务,在智能传播技术的帮助下,减少内容误差,实现精准投放,共同打造优质的短视频内容。

最后,由于平台类机构在新闻分发上依赖于算法推荐机制,这就使得用户占据了信息选择的主动权,也带来了业界对于“信息茧房”“黄色新闻潮”风险的担忧。因此,在我们寻求更为立体丰富的人文价值对算法价值观进行外部矫正的同时[11],也应及时检测后台用户包括点赞、评论、转发在内的互动参与数据,在分析比对后围绕用户需求与观看心理及时对视频用词、剪辑方式、整体基调进行调整,使内容生产在智能技术的辅助下,优化主流媒体新闻的传播效果,使其逐渐符合用户的媒介使用偏好,唤起网民对新闻内容的深层认同。

2.把握好技术与内容的关系

短视频不可短文化。在短视频编创的过程中,应始终把内容放在首位,生产有创意、有温度、有内涵的优质新闻内容。只有优质内容,才能为以技术驱动为鲜明特征的全媒体发展注入新血液,才能为新时代的舆论引导注入新动能。[12]

而起着重要辅助作用的智能传播技术,不仅能从拍摄、剪辑、发布、互动等环节创新内容呈现形式,还可以丰富场景入口,加入AI互动、闯关游戏、语音对话等元素,增强用户与短视频新闻的交互感。(www.chuimin.cn)

主流媒体应延续其在推送正能量短视频上的既有优势,挖掘新闻背后的情感故事,依靠技术丰富“讲故事”的角度和形式,打造精品“暖视频”内容。另外在“有趣+有用”的编创方式得以实践的同时,应利用好短视频平台的“窗口”作用,形成信息的普及性轰炸,在内容的创意呈现形式上抓住观众眼球,并引导观众由这一先导接触点的链接进入,观看对某一话题更为深入、全面的中长视频报道。

3.把握好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随着主流媒体相继入驻,短视频平台也逐渐成为政务新媒体的实践要地,辅助进行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主流媒体通过发布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内容,降低了受众接收信息的门槛,扩大了政务宣传的覆盖面,使用户能够及时把握社会动向、了解政务热点,同时也加强了主流媒体引导力,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

这时,智能传播技术则在帮助受众通过短视频新闻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呈现形式、激活传播内容。其中,5G传输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的特点将使短视频新闻的“窗口”身份更为突出,由短视频链接进入中长视频和直播界面将成为人们获取深层信息的新习惯。万物互联使得由媒介引导的线上线下政务联动变得更为频繁。广电类主流媒体本就有其在直播、转播团队上的技术优势,开启基于短视频平台的直播活动,实时转播新闻现场,并通过弹幕了解民意动向将是5G赋能下短视频新闻打开的新的场景。

而人工智能、AI技术等应用,能够帮助主流媒体通过拟人化表达(如打造品牌卡通形象、引入AI主播等)塑造具有亲和力的党政机构、公务人员形象,使网民通过短视频更直观地感受党政人员的工作、生活状态,获得亲切感和共鸣感,改变刻板印象当中党政机构带给民众的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另外,通过8K、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视觉技术还能够寓教于乐地普及知识,同时,也能通过视觉化呈现带给观众沉浸式的新闻“在场”体验,帮助观众形成对新闻事件“共情”的心理感知,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社会动态的认知和感受能力。

而就拍摄角度而言,各式各样的拍摄设备的普遍化和平民化,让各类拍客都能成为新闻现场的记者。如“央视新闻”抖音号推出的首支抓捕微录(Vlog),就直接由缉毒民警用运动相机(GoPro)设备对抓捕现场进行Vlog式的记录。而在技术支持下,也让利用短视频进行案例分享、警情通报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鲜活的案例也摆脱了以往“说教”的形式,更有效地传达了正向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