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安小雁塔1965年整修报告

西安小雁塔1965年整修报告

【摘要】:2014 年慈氏阁修缮工程是小雁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最大的一次古建修缮工程。这一时期对小雁塔遗产区环境进行了两次较大的环境整治,改善和提升了小雁塔周边的面貌。这次整合使得清代荐福寺范围的大部分及其西侧的唐代朱雀大街遗迹划入小雁塔的开放景区,遗产周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经以后逐一修缮,小雁塔及荐福寺相关建筑均修旧如旧,老当益壮。这一时期对小雁塔及相关古建筑保护以巡视和日常养护为主。2014 年慈氏阁修缮工程是小雁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最大的一次古建修缮工程。

慈氏阁是现存唯一的荐福寺明代建筑。2014 年经过日常监测巡查,发现慈氏阁屋面瓦件破损等险情后,对古建筑进行了屋面拉设安全网安全预处理,并开始组织古建勘察设计单位、古建施工单位对古建筑进行实地踏勘,召开专家座谈研讨会研究保护事宜,提出修缮方案。2015 ~2017 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复,进行了小雁塔慈氏阁修缮工程。

此次修缮工程中,重新测量了慈氏阁格局及建筑沉降。在不扰动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去除1973 年维修中添加的、无保留价值的杂乱构件,将1973 年修缮中添加的一对仿辽鸱尾更换为明清式剑把螭吻,剔除水泥砂浆,恢复慈氏阁原有的形制。屋面揭瓦亮椽施工后,瓦作基本保持原有屋面形制,修复后还原了原貌。屋面施工全过程按照施工图屋面做法,采用古建筑传统工艺。施工中使用的灰陶筒瓦、滴水、勾头、脊箱、脊兽等尽可能使用原件、旧件,缺失部分经过专家论证进行了合理的添配。(见表一)

这次修缮,一方面发挥小雁塔遗产监测管理体系的效用,体现“没有数据就没有管理”的监测原则,另一方面施工中坚持贯彻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第二章规定的:不改变原状、真实性、完整性、最低限度干预、保护文化传统、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防灾减灾的保护原则。

此外,2013 年对荐福寺清代建筑钟、鼓楼进行了维修保护工程。

这一时期对小雁塔遗产区环境进行了两次较大的环境整治,改善和提升了小雁塔周边的面貌。(www.chuimin.cn)

2000 ~2007 年,西安市政府、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通过拆迁和土地置换、机构重组,将1980 年小雁塔中部约60 亩开放区域,同其东、西侧的清代荐福寺东院、西院中南部,和西院外的小雁塔苗圃、小雁塔小学部分区域,打通连接,整合为一片245 亩(约16 万平方米)的统一区域。在这个新区域内,建成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和小雁塔西南部文物展馆,合并原小雁塔保管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文物库房、小雁塔苗圃等机构,成立了西安博物院,负责小雁塔的保护管理等工作。这次整合使得清代荐福寺范围的大部分及其西侧的唐代朱雀大街遗迹划入小雁塔的开放景区,遗产周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1992 年小雁塔一般保护范围(原清代荐福寺范围)和保护范围西侧的建设控制地带,基本实现了由西安博物院直接管理,仅有一般保护区西北部分一小块仍由小雁塔小学使用。

表一 2016 年慈氏阁屋面修缮旧瓦件利用数据

2013 年,西安市政府、市文物局组织西安博物院进行了小雁塔周边环境整治及配套服务设施工程,在遗产专家陈同滨的指导下,拆迁改造了小雁塔遗产核心区及周边不协调的建筑、公用设施和管网系统。主要内容有南山门外环境改造、大殿东院新建碑廊、古建筑及木结构房屋的白蚁防治、院内监控改造和遗产核心区管理围墙的重建。[20]

2012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古斯塔夫·阿罗兹(Gustavo Araoz)、2013 年世界遗产中心专家狄丽琳(Lynne D. DiStefano)等先后考察小雁塔,都对小雁塔的遗产保护给予肯定。2014 年小雁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各级政府和遗产管理机构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和申遗承诺,对小雁塔遗产地进行了科学的管理,每年向政府和国际遗产管理机构提供遗产管理报告,并通过了历次审查。

2017 年4 月5 日,西安市政府发布《关于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的通知》。2018 年12 月11 日,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全面启动。项目改造范围为:东起长安北路,西至朱雀大街,南起体育场北路,北至友谊西路,占地面积约为635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