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1965年西安小雁塔整修工程报告-文化遗产保护新举措

1965年西安小雁塔整修工程报告-文化遗产保护新举措

【摘要】:小雁塔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过程中,遗产地管理规划、系统化监测和预防性保护、科研合作是较为重要的举措。2014 年小雁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遗产地的游客量明显提高,每年均保持在100 万以上。(三)科研合作科研是各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推动力。

小雁塔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过程中,遗产地管理规划、系统化监测和预防性保护、科研合作是较为重要的举措。

(一)《小雁塔管理规划(2012 ~2018)》

2012 年年底,为配合小雁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受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博物院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网小雁塔管理规划(2012 ~2018)》(简称《小雁塔管理规划(2012 ~2018)》),划定了小雁塔的遗产区和缓冲区(图一四),同时由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该规划的子规划《小雁塔缓冲区建设高度控制专项规划(2012 ~2018)》(简称《小雁塔控高规划(2012 ~2018)》)。

根据《小雁塔管理规划》,小雁塔的遗产区四至为:东、西两侧以小雁塔塔基外围外扩36米为界,北以白衣阁以北43 米为界,南以荐福寺南山门向南外扩58 米为界,遗产区面积3.97 公顷。

小雁塔的缓冲区四至为:东以文艺路道路中心线为界,西以含光路道路中心线为界,北以体育馆南路道路中心线及向东延长线为界,南以南二环道路中心线为界,缓冲区面积345.82 公顷。

《小雁塔管理规划(2012 ~2018)》是第一个依据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和相关国际文件而编制的小雁塔文化遗产管理的专项规划,旨在加强和规范对遗产点的保护、管理,协调与其相关的各项规划,建立一个长期、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

图一四 小雁塔遗产区与缓冲区图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网小雁塔管理规划(2012 ~2018)》)

(二)监测管理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指出:“监测是随着世界遗产保护发展而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遗产保护方式,它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对文化遗产最早和最低限度的干预,最大程度地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一时期逐步建立了以对小雁塔进行系统化和预防性保护为目标的监测管理体系。

2000 年,西安市文物局注意到小雁塔有轻微的倾斜,遂与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展“小雁塔定期变形监测”,自此建立了对小雁塔的变形监测制度。

2013 年,西安博物院开发建成了小雁塔遗产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开展对小雁塔的本体监测(倾斜、沉降、巡查)、环境监测、保护监测(防雷、安全监控、消防)、旅游监测(日入园和登塔游客量、游客行为、展示设施)以及管理工作监测(管理资源、工程、规划、宣传推广、学术活动),形成遗产监测管理体系,小雁塔监测管理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通过对小雁塔遗产区的各种巡视检查及同其他专业机构合作监测,获得各种反映遗产本体保存现状的数据;

二是根据监测数据,对遗产本体的保护状况进行决策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优化管理方案和制定工作计划;

三是在出现遗产本体病害、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状况时快速启动预警机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因信息滞后而造成遗产损坏的进一步扩大。(www.chuimin.cn)

这一时期对小雁塔本体监测的主要情况如下:

2017 年4 月,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交的《西安小雁塔变形观测技术报告书》中变形观测及数据分析显示,“2000 年9 月至2017 年3 月观测期间,塔基及塔底各观测点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均较小,无异常沉降情况。小雁塔倾斜量为116 毫米,倾斜主导方向向西;2000年10 月至2017 年3 月的倾斜变化量为16 毫米,塔处于稳定状态”。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8.0 级地震,次日各方文物建筑专家现场观察小雁塔,塔状态稳定,无裂缝、坠砖等情况。2017 年8 月8 日四川九寨沟7.0 级地震后查看,小雁塔状态良好。

2017 年4 月,小雁塔塔身外檐西侧偏南部位一块唐代方砖因风化脱落,经陕西省文化遗产院现场运用无人机检测、分析,确定了檐砖脱落的准确位置、成因,进行了初步的风险评估。此后暂停游客登塔参观,开始安排小雁塔继1965 年整修后的首次全面检修。

2014 年小雁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遗产地的游客量明显提高,每年均保持在100 万以上。为避免游客承载量过大,设立了小雁塔游客量的瞬时和单日上限规定。

(三)科研合作

科研是各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推动力。小雁塔的文物(遗产)保护涉及文物、考古、建筑、地质等多个学科行业,与小雁塔保护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需要管理机构西安博物院开展自主承担的项目,更需要利用社会资源与相关学科行业的专业机构开展合作科研项目。这一时期的主要合作有:

2011 年,在西安召开由西安博物院、西安城市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遗址理事会西安保护中心(IICC-X)联合举办的“小雁塔抗震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涵盖小雁塔减灾防灾体系研究、小雁塔抗震能力、小雁塔地区环境地质问题、古塔纠偏和小雁塔塔基考古等内容。

2013 年,配合申遗工作,在陕西省文物局等的指导下,利用原荐福寺大殿布置了申遗专题陈列 “丝路明珠小雁塔”,并编写出版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丛书·小雁塔》。

2016 年起,西安博物院参与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社良教授科研团队开展的“小雁塔砖石古塔灾变保护研究项目”。该课题第一阶段,在现场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抗震实验室通过对小雁塔1 ∶10 模型的振动试验,对1965 年修缮后的小雁塔结构地震响应规律进行研究。该项目第一阶段已结项。后续开展的第二阶段工作目标是,准确获得小雁塔原有砌筑灰浆的组成成分与性能,以及原有砌筑青砖的成分性能。通过对塔体灰浆、填土、砖体的微量取样,化验、鉴定其成分,制作出模拟砌筑灰浆和青砖试件,找出适合小雁塔修复的加固材料,提出真正适合小雁塔可实施的灾变保护方法。

2016 ~2019 年间,在1965 年小雁塔整修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研究项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组织编撰《1965 年西安小雁塔整修工程报告》。该项目是2015 年11 月陕西省文物局批复立项、西安博物院承担的国保单位专项科研项目。该项目开展数年,投入大量专业人员,在特邀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专家的参与支持下,成果已经形成,即将出版。

2019 年,西安博物院与西安市地震局、西安市地震监测中心合作,开始在小雁塔遗产保护区开展地震预警系统的终端台站相关建设与研究。小雁塔终端台站建成后,一方面可以利用预警终端站的通讯优势,在地震发生后取得数分钟的应急处理时间,另一方面共享地震系统的数据,为相关的小雁塔保护科研项目提供一手数据。

除了科研项目,与相关学科行业的专业机构科研合作已深入小雁塔保护的诸多方面。小雁塔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中,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古迹遗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开展合作;小雁塔古建筑养护修缮中,与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西安市古代建筑工程公司、陕西省白蚁防治中心开展合作;小雁塔变形监测中,与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开展合作;遗产管理方面,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都给予多方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