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65年西安小雁塔整修工程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65年西安小雁塔整修工程报告

【摘要】:[1]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央和地方及时发布了文物政策,成立了文物保护机构,着手保护修缮文物古迹。1951 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内务部发布了《地方文物管理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国家对古都西安的文物保护极为重视。1952 年的《西安市郊古迹名胜整理保管委员会组织意见》即将大、小雁塔列为第一步整修的重点。

1949年5月西安解放时荐福寺已成废庙孤塔。当年7月,中共西北党校从延安迁至西安小雁塔,沿用了部分原寺内殿宇房舍。[1]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央和地方及时发布了文物政策,成立了文物保护机构,着手保护修缮文物古迹。1950 年7 月6 日,中央颁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指示》,第一条规定:“凡全国各地具有历史价值及有关革命史实的文物建筑,如,革命遗迹及古城郭、宫阙、关塞、堡垒、陵墓、楼台、书院、庙宇、园林、废墟、住宅、碑塔、雕塑、石刻等以及上述各建筑物内之原有附属物,均应加以保护,严禁毁坏。”1951 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内务部发布了《地方文物管理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

国家对古都西安的文物保护极为重视。1953 年,西安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就确定了在重大历史遗址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四大遗址范围内不安排基本建设项目(图一一),“在大雁塔、小雁塔、太液池、木塔寺等古建或古遗址周边建设苗圃”。[2]当年就在清代荐福寺围墙西侧建立了小雁塔苗圃,为其以后的发展和周边环境的维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国家经济还不宽裕时,由国家拨款方式对大部分古建进行了保护维修”。1952 年的《西安市郊古迹名胜整理保管委员会组织意见》即将大、小雁塔列为第一步整修的重点。

图一一 西安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图(1953 ~1972)

(西安市规划局、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2008 ~2020 年)》,2009 年6 月)

1953 年9 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1956 年,改名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简称“市文管会”)。[3]市文管会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当时全市文物古迹的管理工作,在市政府层面都划归文化局行政统管。市文管会办公室初期设在市文化局,对外开展工作都以市文化局的名义。1954 年开始,市文管会先后修缮了大雁塔、大兴善寺,1956 年,恢复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由于当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资金、人员有限,小雁塔的修复暂时未能安排。[4]1956年8 月,小雁塔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

1957 年前,小雁塔和荐福寺殿宇由西北党校等机关学校使用和管理(图版三八)。1951 年,西北党校利用白衣阁以北原荐福寺荒废殿宇旧址新建图书馆,其阅览室、办公房等苏式建筑至今基本保存完整。[5]1953 年又在小雁塔西南隅建校舍,称“社会主义公学”。[6]

1955 年5 月,因白衣阁门洞以南小雁塔基座的土围墙将要倒塌,驻小雁塔的中共中央第二中级党校(原中共西北党校)将此上报市文管会,并对小雁塔塔基台阶、塔下围墙等进行了修补维护。[7]

1957 年,中共中央第二中级党校(原中共西北党校)主体迁往小寨校址,将小雁塔大部分房屋移交给西安市房地局。[4]西安市文管会遂于当年接管小雁塔及原荐福寺殿宇,并开始迁入小雁塔院内办公,由此开始了国家政府文物部门对小雁塔的保护与管理。

据1958 年康寄遥编《陕西佛寺记略》记载:“(荐福)寺内所有殿宇房舍,及近来公家新建房屋共约五百余间,为党校、西藏公学、雁塔区人民法院、监察院、公安派出所、农业技术推广站、电影放映队等机关学校应用,1957 年,党校划出一院房舍,给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作为该会迁入办公用,并将原寺殿宇等交给该会接管,已开始整修。”当时寺的状况如下:

(1)寺址

占地150 亩,为一南北长方形,周围有整体的围墙,寺大门向南不常开,东北角另有便门为出入门。

(2)殿宇(www.chuimin.cn)

寺大门内有一长方形小院,内有大殿四间,佛楼三间,院左右有钟鼓楼各一,向北左右又有小钟鼓楼各一。楼后各有条殿三间。再北为一大长方形院落,南有大殿五间,东西有寮房各七间,北有大殿五间,殿后院中为小雁塔。塔北有白衣阁三间,阁底下为一洞门,即为此院的北门。总计寺内有殿宇共39 间。

(3)小雁塔

塔存十三级,南北两面,各有垂直裂缝。塔内完好,一、二、三级有楼,置木梯可登。三级以上各级,是砖砌螺旋形梯,可上塔顶。塔底层中心有一方尺半的粗石,四面都刻佛像。头手都损失,无文字,不知是何时雕刻,放在一个二尺高的砖台上,算是寺内唯一的佛像了。

(4)碑碣共有十方

宋政和二年重修塔记;大明修建地藏殿碑;大明成化二年敕赐荐福禅院重建碑;康熙初年曹洞正传源流墙碑;康熙二十三年重修碑;康熙二十九年补修荐福寺宝塔碑;康熙三十一年重修碑(碑阴刻荐福寺全图);雍正十二年荐福寺来原碑(下刻荐福两廊宗派图);嘉庆二年重修碑;嘉庆十六年重修碑(碑阴刻布袋僧卧像)。

(5)钟二口

大钟(即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大金国明昌三年造,共有16 个方块,原由武功崇教禅院移来。小钟,明宣德二年造。

(6)古物

有唐槐七株,直径大约都在一尺以上,高约三四丈不等,形势奇古。

(7)历代大德塔院(墓塔)有两处

甲、塔院在寺东南,马路东边,院为方形,大约二亩余,周围有围墙,内有临济宗和尚葬塔13 座,都是砖造,大都为六角形,塔基直径约二尺余,高约一丈五尺左右,塔上镶一长方形小石碑。

乙、塔院[8]在寺外东南,大兴善寺东围墙外附近,院是方形,占地约三亩余,内有石建多层藏式葬塔19 座。[9]

1957 年市文管会修缮荐福寺鼓楼。此后,市文管会多次提出修复小雁塔。[10]1959 年和1960 年,中央先后两次拨款12 万元,指令整修,但因故未能安排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