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慈氏阁修缮工程是小雁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最大的一次古建修缮工程。这一时期对小雁塔遗产区环境进行了两次较大的环境整治,改善和提升了小雁塔周边的面貌。这次整合使得清代荐福寺范围的大部分及其西侧的唐代朱雀大街遗迹划入小雁塔的开放景区,遗产周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2023-11-08
明代成化末年(1487)和嘉靖三十四年(1556)等多次地震中,小雁塔塔顶坠毁,塔身开裂,但塔危而不圮,民间由此产生“雁塔神合”的说法。
“雁塔神合”的传说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即农历辛亥的王鹤题记。题记刻在小雁塔北门楣正面唐代佛教线刻画上,记云:
荐福寺塔肇自唐,历宋元二代。我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彻若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嘉靖辛亥,余以先孺人艰解官东省,居僧舍,僧湛馨言其事。余闻而异之,遂记。时菊月上旬也。薇田王鹤书。
古建筑专家利用《陕西省地震目录》[22]对王鹤题记研究之后认为:王鹤“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的碑文有夸大与不实处,需辨析对待。
小雁塔初裂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6.3 级临潼地震是基本可信的。但碑文关于小雁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的说法不足为信。根据小雁塔的结构特点,在地震惯性力作用下,塔中裂当始于下部约1/3 高度处。事实上,从1964 年小雁塔整修前的照片资料可以看出,小雁塔在历史上南北开裂是客观存在的,且开裂相当严重,除一至三层外,上部基本通裂,但并未“中裂至足”。以小雁塔的结构特点及建造工艺看,6.3 级地震也难以对小雁塔造成大的破坏。
至于王鹤题记“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则完全不可信。查《陕西省地震目录》,自明成化二十三年后至正德末(1521),西安附近发生两次较强地震:1501 年陕西朝邑(今属大荔县)7 级地震;1506 年陕西合阳5.3 级地震。正德末,未记录地震。距离1521 年最近的两次地震为1520 年陕西华县、华阴及山西蒲州地震,1523 年大荔地震。后两次地震均小于4 级,其影响似乎不足以撼动小雁塔使之“神合”。考虑到小雁塔以青砖与黄泥砌筑,各层间尚有木构件连接,开裂较大时券洞顶砌块必然掉落,裂隙间也会充填碎块,即使“人合”也很难做到“如故”。事实上,“神合说”恰好间接证明:小雁塔至王鹤书写题记的1551 年前,塔身开裂并不严重。
对小雁塔影响最大者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1556 年1 月23 日)陕西华县发生的8.3 级大地震。经当代地震工作者研究,这次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在地表以下20 ~40 公里,极震区的地震烈度为11 度。《明史》对这次地震记载为:“(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23]在省城西安,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亦遭到严重破坏。如慈恩寺大雁塔在这次大地震中,“塔前元有碑亭,乙卯地震,塔顶坠,压为碎段,今亡矣”。[24]后代所见小雁塔的破坏状况应当主要由这次地震造成。(www.chuimin.cn)
关于这次地震造成开裂及其后的复合在明人赵崡《石墨镌华》卷七留有记载:“塔十五级,嘉靖乙卯地震,裂为二。癸亥地震,复合无痕,亦一奇也。”嘉靖乙卯,即嘉靖三十四年的大地震造成塔裂为二。又在嘉靖癸亥,即嘉靖四十二年(1563)复合无痕。
除王鹤、赵崡“雁塔神合”的记载外,在民间还流传着清康熙三十年(1691)塔再次震裂,康熙六十年(1721)地震,又复合,合称“三裂三合”。民间有谚语“动乱之年塔缝开,大治之年塔缝合”。
小雁塔开裂严重但上百年依然屹立不倒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古人更将这一奇迹蒙上了神秘的传奇色彩。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月十八日,前教育总长傅增湘在《秦游日录》记述:“余临视之:裂缝约三分之二,宽尺许,中可度鸟。屡阅近世人记载,皆见其裂,未见其合,则亦齐东之语耳。……余谓既裂之后,岂可复合?或缘地脉燥湿,其空隙微有伸缩耳。”其看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神合”与“三裂三合”属“齐东野语”,不能以科学事实对待。[25]
小雁塔在历次地震中的表现,除了中轴线裂缝的发展、开合、塔顶震落外,主要表现在裂缝两侧块体在塔弯曲变形时的剪切磨合。1964 年4 月至1965 年9 月小雁塔塔身整修中,保持其残缺的原貌,采取弥合裂缝、加固塔身等措施,在塔二、五、七、九、十一各层檐上加钢板腰箍。正是这几道钢板腰箍,使得小雁塔在2008 年“5·12”汶川8 级特大地震中、西安地区破坏烈度达到6 度的情况下状态稳定,表现良好。
1965 年整修小雁塔时在塔身内壁发现的历代砖刻题记,最早是建塔的景龙年间工匠刻记,最晚的是明宣德五年(1430)游人刻记(四层北洞外东)。这些塔身上的砖刻题记表明,明宣德五年以前,小雁塔上部是可以登临的。正统十四年《圣旨碑》碑阴线刻《荐福殿堂图》的小雁塔塔刹、塔身完好的图像也可佐证这个推断。此外小雁塔底层唐代南北石门的明代游人题记(刻在佛教线刻画和卷草图案之上),可识别32 处(北门南面的因被粉刷覆盖,题记情况不明),题记年代从明正德元年(1506)到万历十四年(1586)。这些塔身底层石门上的题记则从侧面证明,成化、嘉靖地震导致小雁塔受损,上部不能登临,所以此后的游人题记都只出现在塔底层券门内外和寺院其他地方。
有关1965年西安小雁塔整修工程报告的文章
2014 年慈氏阁修缮工程是小雁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最大的一次古建修缮工程。这一时期对小雁塔遗产区环境进行了两次较大的环境整治,改善和提升了小雁塔周边的面貌。这次整合使得清代荐福寺范围的大部分及其西侧的唐代朱雀大街遗迹划入小雁塔的开放景区,遗产周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2023-11-08
文物保护标志方面,2013 年在小雁塔遗产核心区、缓冲区四周埋设了遗产界桩,2014 年申遗成功后院内设置世界文化遗产标识。2018 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小雁塔北门前方、原西安市人民政府所立的青石保护标志碑一侧,新立汉白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保护标志碑。5 月,国家文物局给陕西省文物局复函,原则同意小雁塔保护规划。......
2023-11-08
荐福寺是奉敕以英王府改建,所需资费和人力皆由官府供给支持。但是二十多年后的景龙年间,另辟荐福寺浮图院修建荐福寺塔用的则是宫人募集之钱。又据政和六年《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载,“实景龙中宫人率钱造立”。其中,宫人规模庞大且身份复杂,主要由宫官、女师、乳母、宫尼女冠、掖庭、教坊宫人等构成。荐福寺塔实际上是景龙年间利用宫人募捐之钱建造。在此背景下,宫人率钱营塔祈福,荐福寺成为不二首选。......
2023-11-08
1961 年3 月4 日,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其中第四条规定:“文化部应当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分批报国务院核定公布,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日,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64,属于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类,[11]由此开始了小雁塔修缮和保护工作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时期。......
2023-11-08
1961 年小雁塔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的维修又提上日程。在草拟方案时,遵照古建筑修缮原则,在保护建筑的原来形制、原来结构、原来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方面都特别注意。文化部特别指定由中国古代建筑的泰斗梁思成先生拍板定案。小雁塔的加固维修严格遵照了古建修复原则,成功地使历经一千三百多年风雨剥蚀、多次地震损坏后岌岌可危的千年古塔继续巍然屹立,且“老当益壮”,特别是能......
2023-11-08
荐福寺占据着整个开化坊的南半部。关于开化坊荐福寺的组成,文献中有一些记载。惭将多误曲,今日献周郎。寺院由诸多不同的院落构成,每个院落又建有殿堂、廊庑等建筑,一些建筑上还绘制有壁画。可知荐福寺内有净土院、菩提院、律院、西南院等院落,还有武则天亲书的飞白体寺额和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张璪和毕宏绘制的壁画。可知寺内有中宗敕立的翻经院,此即义净荐福寺译场。......
2023-11-08
近年的研究推测,唐代荐福寺浮图院内部是以荐福寺塔为中心的塔院式布局,北门应是荐福寺塔塔院的主门,在塔院的四周可能有回廊(图八)。[51]这些同时期长安城内其他寺塔布局相关记载和考古发现,也是判断唐代荐福寺塔院布局的重要参考。图八唐代荐福寺浮图院推测复原平面图从环境面貌来看,小雁塔的地势优越,基台宽阔,塔身高大,塔院周环,是规模宏伟的唐代长安城中一处重要景观建筑。......
2023-11-08
荐福寺浮图院,又称塔院,是在中宗复位后的景龙年间大修佛寺中所建立的。[20]荐福寺浮图院和荐福寺浮图,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唐、宋时期的地理著作和荐福寺碑刻对此均有明确记述。西北隅,荐福寺浮图院。尽管碑文缺乏上下文,对于荐福寺与荐福寺浮图院的位置关系记述不清,[23]但是政和六年碑中明确指出引述唐代文献《两京新记》的内容,而且关于荐福寺塔的记述更为详尽。......
2023-1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