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1965年小雁塔修复报告

1965年小雁塔修复报告

【摘要】:明代成化末年和嘉靖三十四年等多次地震中,小雁塔塔顶坠毁,塔身开裂,但塔危而不圮,民间由此产生“雁塔神合”的说法。“雁塔神合”的传说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十年,即农历辛亥的王鹤题记。但碑文关于小雁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的说法不足为信。后两次地震均小于4 级,其影响似乎不足以撼动小雁塔使之“神合”。

明代成化末年(1487)和嘉靖三十四年(1556)等多次地震中,小雁塔塔顶坠毁,塔身开裂,但塔危而不圮,民间由此产生“雁塔神合”的说法。

“雁塔神合”的传说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即农历辛亥的王鹤题记。题记刻在小雁塔北门楣正面唐代佛教线刻画上,记云:

荐福寺塔肇自唐,历宋元二代。我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彻若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嘉靖辛亥,余以先孺人艰解官东省,居僧舍,僧湛馨言其事。余闻而异之,遂记。时菊月上旬也。薇田王鹤书。

古建筑专家利用《陕西省地震目录》[22]对王鹤题记研究之后认为:王鹤“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的碑文有夸大与不实处,需辨析对待。

小雁塔初裂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6.3 级临潼地震是基本可信的。但碑文关于小雁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的说法不足为信。根据小雁塔的结构特点,在地震惯性力作用下,塔中裂当始于下部约1/3 高度处。事实上,从1964 年小雁塔整修前的照片资料可以看出,小雁塔在历史上南北开裂是客观存在的,且开裂相当严重,除一至三层外,上部基本通裂,但并未“中裂至足”。以小雁塔的结构特点及建造工艺看,6.3 级地震也难以对小雁塔造成大的破坏。

至于王鹤题记“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则完全不可信。查《陕西省地震目录》,自明成化二十三年后至正德末(1521),西安附近发生两次较强地震:1501 年陕西朝邑(今属大荔县)7 级地震;1506 年陕西合阳5.3 级地震。正德末,未记录地震。距离1521 年最近的两次地震为1520 年陕西华县、华阴及山西蒲州地震,1523 年大荔地震。后两次地震均小于4 级,其影响似乎不足以撼动小雁塔使之“神合”。考虑到小雁塔以青砖与黄泥砌筑,各层间尚有木构件连接,开裂较大时券洞顶砌块必然掉落,裂隙间也会充填碎块,即使“人合”也很难做到“如故”。事实上,“神合说”恰好间接证明:小雁塔至王鹤书写题记的1551 年前,塔身开裂并不严重。

对小雁塔影响最大者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1556 年1 月23 日)陕西华县发生的8.3 级大地震。经当代地震工作者研究,这次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在地表以下20 ~40 公里,极震区的地震烈度为11 度。《明史》对这次地震记载为:“(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23]在省城西安,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亦遭到严重破坏。如慈恩寺大雁塔在这次大地震中,“塔前元有碑亭,乙卯地震,塔顶坠,压为碎段,今亡矣”。[24]后代所见小雁塔的破坏状况应当主要由这次地震造成。(www.chuimin.cn)

关于这次地震造成开裂及其后的复合在明人赵崡《石墨镌华》卷七留有记载:“塔十五级,嘉靖乙卯地震,裂为二。癸亥地震,复合无痕,亦一奇也。”嘉靖乙卯,即嘉靖三十四年的大地震造成塔裂为二。又在嘉靖癸亥,即嘉靖四十二年(1563)复合无痕。

除王鹤、赵崡“雁塔神合”的记载外,在民间还流传着清康熙三十年(1691)塔再次震裂,康熙六十年(1721)地震,又复合,合称“三裂三合”。民间有谚语“动乱之年塔缝开,大治之年塔缝合”。

小雁塔开裂严重但上百年依然屹立不倒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古人更将这一奇迹蒙上了神秘的传奇色彩。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月十八日,前教育总长傅增湘在《秦游日录》记述:“余临视之:裂缝约三分之二,宽尺许,中可度鸟。屡阅近世人记载,皆见其裂,未见其合,则亦齐东之语耳。……余谓既裂之后,岂可复合?或缘地脉燥湿,其空隙微有伸缩耳。”其看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神合”与“三裂三合”属“齐东野语”,不能以科学事实对待。[25]

小雁塔在历次地震中的表现,除了中轴线裂缝的发展、开合、塔顶震落外,主要表现在裂缝两侧块体在塔弯曲变形时的剪切磨合。1964 年4 月至1965 年9 月小雁塔塔身整修中,保持其残缺的原貌,采取弥合裂缝、加固塔身等措施,在塔二、五、七、九、十一各层檐上加钢板腰箍。正是这几道钢板腰箍,使得小雁塔在2008 年“5·12”汶川8 级特大地震中、西安地区破坏烈度达到6 度的情况下状态稳定,表现良好。

1965 年整修小雁塔时在塔身内壁发现的历代砖刻题记,最早是建塔的景龙年间工匠刻记,最晚的是明宣德五年(1430)游人刻记(四层北洞外东)。这些塔身上的砖刻题记表明,明宣德五年以前,小雁塔上部是可以登临的。正统十四年《圣旨碑》碑阴线刻《荐福殿堂图》的小雁塔塔刹、塔身完好的图像也可佐证这个推断。此外小雁塔底层唐代南北石门的明代游人题记(刻在佛教线刻画和卷草图案之上),可识别32 处(北门南面的因被粉刷覆盖,题记情况不明),题记年代从明正德元年(1506)到万历十四年(1586)。这些塔身底层石门上的题记则从侧面证明,成化、嘉靖地震导致小雁塔受损,上部不能登临,所以此后的游人题记都只出现在塔底层券门内外和寺院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