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荐福寺塔:唐代密檐式高层佛塔建筑的代表

荐福寺塔:唐代密檐式高层佛塔建筑的代表

【摘要】:荐福寺塔是唐代密檐式高层砖砌佛塔建筑的重要代表,但其在唐代本是荐福寺安奉佛舍利的宝塔。相传公元前486 年,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城涅槃后,附近八个国家的国王各自分得一份遗骨舍利,建塔供养。一般认为建立小雁塔是为了贮藏义净西行带回的佛经佛像,实际上,它也是安奉佛舍利的宝塔。瘗埋舍利的佛塔形式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原陵墓制度的一些做法,而有所变化。

荐福寺塔是唐代密檐式高层砖砌佛塔建筑的重要代表,但其在唐代本是荐福寺安奉佛舍利的宝塔。无论是景龙年间中宗建荐福寺塔院,还是宫人率钱立塔,都根源于唐代崇尚佛舍利供养之风。

佛塔是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一种建筑形式,梵文音译为“窣堵波”“偷婆”“浮图”“浮屠”等。本义是坟墓,佛教产生后用佛塔瘗埋佛舍利,形成重要的佛教文化。相传公元前486 年,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城涅槃后,附近八个国家的国王各自分得一份遗骨舍利,建塔供养。公元前3世纪后,印度阿育王推行佛教,在各地广建“八万四千塔”,并把佛舍利安奉于塔中供养。公元前后,贵霜犍陀罗地区大乘佛教兴起,佛教、佛塔、佛像佛经由贵霜经西域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融合。唐代时已发展出成熟的楼阁式、密檐式砖石佛塔。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六载,“窣睹波,孙骨反,梵语也,唐言高显处也,亦曰方坟,即安舍利处也。或云塔婆,或云偷婆,亦云苏偷婆,皆讹略也”。可见当时对佛塔功能的认识和译名的考辨已很准确。

一般认为建立小雁塔是为了贮藏义净西行带回的佛经佛像,实际上,它也是安奉佛舍利的宝塔。北宋政和六年《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记载:“浮图凡一十五级,高三百尺,为祈福之地。……灵牙舍利,悉贮其中。”根据碑文,小雁塔贮藏有佛牙舍利,数量似乎不少。

1963 年冬季,在小雁塔塔心室地面下找到了塔的地宫,形制基本完好,但未见舍利等供奉物品。根据其中堆积的垃圾来看,地宫早在民国年间已被发现。据考古调查和实测,小雁塔地宫位于地面之上的塔基座中,坐北朝南,青砖砌筑而成,由竖穴入口、甬道和宫室三部分组成。地宫的发现是小雁塔唐时为安奉舍利而建的又一证据。

瘗埋舍利的佛塔形式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原陵墓制度的一些做法,而有所变化。“北魏时佛塔塔基没有地宫,是将舍利石函直接埋入塔基夯土内。到唐代武则天时期,地宫正式出现,以中国式的棺椁盛装舍利瘗埋,改变了之前所用的印度中亚以罂坛或盒瘗埋的方式。”[29]相关考古发现的实例有河北定县出土的北魏舍利石函[30]、甘肃泾川县出土的武周舍利石函[31]

关于小雁塔塔基地宫的价值和意义,有学者总结道:

从形制上来看,小雁塔地宫形制特殊,不见长斜坡漫道,而代之以竖穴入口。从规模上来说,虽远逊色于模仿帝陵制度建造的法门寺地宫,但却明显高于甘肃泾川大云寺、陕西临潼庆山寺的地宫,而且已使用不见于上述两座地宫的穹窿顶宫室。砌筑坚固的地宫是小雁塔塔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研究唐塔地宫的形制结构与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例。[32]

1987 发掘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塔的唐代地宫,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室组成,为最高规制等级。在地宫中不仅发现有唐代供奉的一枚真身佛指舍利,还发现三枚影骨。在地宫中室放置第二枚佛指舍利(玉质影骨)的汉白玉灵帐(图二)帐檐内侧,发现了与荐福寺有关的石刻题记(图三)一处:大唐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二月乙卯朔十五日,沙门法藏等造白石灵帐一铺,以其时舍利入塔,故书记之。

这则景龙二年题记中的“其时舍利入塔”之事在《宋高僧传》卷十四《唐京师崇圣寺文纲传》中有载:

长安四年,奉敕往岐州无忧王寺迎舍利。景龙二载,中宗孝和皇帝延入内道场行道,送真身舍利往无忧王寺入塔。[33]

岐州无忧王寺,即陕西扶风法门寺。景龙二年题记中的“法藏”即唐荐福寺故寺主华严宗贤首国师。法门寺佛塔地宫中真身佛指舍利、景龙二年汉白玉灵帐题记的发现表明:荐福寺寺主法藏、景龙年间建立的小雁塔与中宗皇帝及当时的舍利供奉都应有密切关系。(www.chuimin.cn)

图二 唐景龙二年法藏等造汉白玉灵帐出土情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 年)

图三 汉白玉灵帐帐檐内侧题记

(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珍宝》,三秦出版社,2014 年)

关于小雁塔所供养保存的佛舍利,可能是源自高僧义净西行印度求法所得。据唐代卢璨撰《大唐龙兴翻经三藏义净法师之塔铭并序》所记,证圣元年(695),义净自海外返回洛阳时携带“采贝叶微言四百余部,得真容舍利三百余粒”。《宋高僧传》卷一《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则记为“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义净在荐福寺八年,主持翻译了大量佛经,仅经奏请颂行的两批佛经,计三十一部一百〇六卷。[34]由此可以推断,上述证圣元年时其所带回洛阳的印度梵文佛经后来应大部分保存于长安荐福寺,才能保障八年间译经的开展。故此,一般认为景龙年间新建的荐福寺浮图院、小雁塔是为贮藏义净西行带回的佛经、佛像、佛舍利所建。这与此前永徽三年玄奘建大雁塔的做法也相符。[35]

此外,关于小雁塔所保存的佛牙舍利,见于晚唐时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当时长安城中有四座寺院供养佛牙:“城中都有四佛牙:一、崇圣寺佛牙,是那吒太子从天上将来与终南山宣律师;一、庄严寺佛牙,从天竺入腿肉里将来,护法迦毗罗神将护得来;一、法界和尚从于填国将来;一、从土蕃将来。从古相传如此。今在城中四寺供养。”[36]至于荐福寺与兴福寺供养的佛牙舍利究竟是“法界和尚从于填国将来”,抑或是“从土蕃将来”,没有明确记述。

圆仁开成六年(即会昌元年)所见的荐福寺佛牙供奉在佛牙楼,但当时正值二月八日至十五日寺内开佛牙会之时,平日荐福寺佛牙在寺内何处保存没有记载,与在佛塔地宫内保存舍利的通常做法并不相悖。

综上所述,小雁塔地处唐代国都长安外郭城中部的皇家佛寺,塔身高大,又设有地宫,理应属于寺院中安置佛舍利的重要建筑。虽然贮藏义净西行带回的佛经有可能是建小雁塔的直接原因,但从唐代的佛教制度来看,瘗埋佛舍利才是其在寺院的基本功能。

关于小雁塔收藏佛经的问题,我们认为虽然唐代时以佛塔藏佛经也是常见的做法,如大雁塔的玄奘藏经(652)、小雁塔的义净藏经(707 ~710)、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751)等,但从历史发展来看,佛塔收藏佛经的做法较晚,是后出现的新增功能。所以,唐代小雁塔为义净藏经的重要作用与瘗埋舍利的基本功能是不矛盾的。

关于小雁塔安放佛像的状况,历代文献、碑石均无明确记述。光绪三十二年(1906),日本建筑史家关野贞考察荐福寺小雁塔时,记录“(塔)底层内部在正面佛坛上的龛内安置着菩萨像,左右各安列着五尊佛像。在高处还建有带支撑的木台,其上安置释迦三尊佛像,左右又各安置八件罗汉像”。[37]至于这些佛像的具体年代和安放时间则无从考证。约1929 年后,荐福寺佛像 “毁灭殆尽”。1957 年时仅在小雁塔底层中心有一方丰大的粗石,四面都刻有佛像,头手都残损,放在一个二尺高的砖台上。[38]1962 年的实测记录,塔内底层中间有石刻佛像一件,应为此像。现有的清末以来小雁塔照片和1962 年的实测图中,塔身南北各层券洞及洞口外左右两侧砖砌小塔座上没有发现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