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鼓吹》卷八误以胡宿为唐人,选录其诗二十三首。《全唐诗》卷639载张乔《寄荐福寺栖白大师》诗说:"高塔六街无不见。《全唐诗》卷709载徐夤《忆荐福寺南院》诗说:"忆昔长安落第春,佛宫南院独游频。……......
2024-07-04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在洛阳传位于李显,中宗复即帝位。次年中宗还驾长安,其后对荐福寺“大加营饰”[10]。唐中宗时期,荐福寺名僧荟萃,群贤毕至,实为京师长安的重要佛寺。
神龙二年(706)中宗返回长安后,召道亮等人在荐福寺西园问道。据《宋高僧传》记载:
(神龙)二年,诏于西园问道,朝廷钦贵。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书张锡、国子监周业、崔融、秘书监贺知章、睦州刺史康诜,同心慕仰,请问禅心,多结师资,或传香火。[11]
这里的“西园”应是指《长安志》卷七所载萧瑀的“西园”,即李显做英王时的宅邸,也就是当时的荐福寺。
荐福寺经再营饰后焕然一新,中宗皇帝屡次前来巡幸。大概因为荐福寺的原址曾是中宗的潜龙旧宅,感情颇深,即位之后至少去了三次。[12]综合《旧唐书·中宗纪》和《唐诗纪事》等文献记载,三次的时间分别是:神龙三年(707)四月庚寅、景龙二年(708)十二月六日、景龙三年(709)正月癸酉。若加上《宋高僧传》神龙二年西园问道的记载,则中宗巡幸荐福寺有四次之多。
据《唐诗纪事》卷九记载,景龙二年十二月六日,中宗巡幸荐福寺,百僚作诗奉和,郑愔“旧邸三乘辟”先成,宋之问“驾象法王归”后进。目前存世的荐福寺奉和应制诗共七首。《文苑英华》卷一七八收录了李峤、赵彦昭、宋之问、郑愔、刘宪、李乂等六人的《奉和幸大荐福寺》诗各一首,后附的宋之问《奉和同前应制》也是一首奉和荐福寺应制诗。(www.chuimin.cn)
这些应制诗句形象地描绘了荐福寺的盛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该寺与唐中宗的关系。例如赵彦昭《奉和幸大荐福寺》诗题下有注:“寺乃中宗旧宅。”诗云:
宝地龙飞后,金身佛现时。千花开国界,万善累皇基。
北阙承行幸,西园属住持。天衣拂旧石,王舍起新祠。
刹凤迎雕辇,幡虹驻彩旗。同沾小雨润,窃仰大风诗。[13]
有关1965年西安小雁塔整修工程报告的文章
《唐诗鼓吹》卷八误以胡宿为唐人,选录其诗二十三首。《全唐诗》卷639载张乔《寄荐福寺栖白大师》诗说:"高塔六街无不见。《全唐诗》卷709载徐夤《忆荐福寺南院》诗说:"忆昔长安落第春,佛宫南院独游频。……......
2024-07-04
民国时期,荐福寺寺院已被侵占,“殿宇房舍悉为军用,佛像毁灭”。至6 月,战况愈演愈烈,陕军驻守的荐福寺据点竟三失三得,成为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当时人们将胡的司令部习称为小雁塔,胡的办公室就在小雁塔院内慈氏阁一带,藏经楼是“高参室”,大雄宝殿是大礼堂,四合院为“交际处”。[21]新中国成立后荐福寺佛像已“毁灭殆尽”,仅在小雁塔底层中心有一残损的佛像,小雁塔地宫内填满了民国时的生活垃圾。......
2023-11-08
明初荐福寺基本还是保留着宋代以来以塔院为寺院的格局。明代荐福寺最重要的一次重建是正统年间由番僧勺思吉主持,在原塔院基础上扩建寺院,基本奠定了今天荐福寺的布局。通过重建,荐福寺规模扩大,殿宇森严、金碧辉煌,古刹重兴。明末,在荐福寺小雁塔的北部增建“地藏禅院”,禅院以地藏殿为正殿,白衣阁是地藏禅院南门。......
2023-11-08
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试落第。孟集又有《西山寻辛谔》诗,此辛谔或即为辛大之名。两京收复,以陷贼官论罪,责授太子中允。维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诗。裴秀才迪,《唐诗纪事》卷十六:“裴迪初与王维俱居终南。天宝后,为蜀州刺史,与杜甫友善。”《唐才子传》卷二:“日与文士丘丹、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此诗当作于湖北襄阳一带。......
2023-12-07
潼关县第一本村志——《寺底村志》,在县史志办、镇政府、村两委的支持和指导下,于2017年4月底付梓印行。编志存史通常是史学专家或文人墨客的“专利”,而《寺底村志》的修志者并非饱学人士,而是太要镇寺底村许明理、王焕民等6位土生土长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村民。他们虚心请教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地方志的写作知识,在编写村志中学习别人的经验,硬是凭着自己孜孜不倦的真抓实干精神,完成了《寺底村志》的编写任务。......
2023-09-18
荐福寺占据着整个开化坊的南半部。关于开化坊荐福寺的组成,文献中有一些记载。惭将多误曲,今日献周郎。寺院由诸多不同的院落构成,每个院落又建有殿堂、廊庑等建筑,一些建筑上还绘制有壁画。可知荐福寺内有净土院、菩提院、律院、西南院等院落,还有武则天亲书的飞白体寺额和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张璪和毕宏绘制的壁画。可知寺内有中宗敕立的翻经院,此即义净荐福寺译场。......
2023-11-08
荐福寺浮图院,又称塔院,是在中宗复位后的景龙年间大修佛寺中所建立的。[20]荐福寺浮图院和荐福寺浮图,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唐、宋时期的地理著作和荐福寺碑刻对此均有明确记述。西北隅,荐福寺浮图院。尽管碑文缺乏上下文,对于荐福寺与荐福寺浮图院的位置关系记述不清,[23]但是政和六年碑中明确指出引述唐代文献《两京新记》的内容,而且关于荐福寺塔的记述更为详尽。......
2023-11-08
治平十年,改梵天寺。武肃王迎阿育王舍利归梵天寺奉之,凿井南廊,灵鳗忽见,僧赞有记。苏轼《梵天寺题名》余十五年前,杖藜芒履②,往来南北山。宋朝治平十年时改名为梵天寺。后来,钱武肃王迎请阿育王舍利到梵天寺进行供奉,并在南面廊下凿了一口水井,水中忽然出现灵鳗,这件事情,当年僧赞宁曾有过详细记述。可见,这梵天寺中景致清远幽深,其香烟缭绕的香气、晨钟暮鼓之声,都与花木气味自然相合。......
2023-10-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