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九峰山下,徐霞客与文明之旅

九峰山下,徐霞客与文明之旅

【摘要】:上一章我们说到,十一月十九日下午,徐霞客他们辗转来到了镇远州治。进远全景,左边是巴发屯和九峰山镇远州,今天等县域最古老的土州之一。巴发挨着的那座大山,是当地有名的九峰山。这九峰山,气势磅礴,一座山上九峰罗列,直指苍天。九峰山所处的山脉,就像一条长龙绵延几十里,九峰山就是那个昂扬的龙头,尾巴则在上映那边。九峰山下的那个小小的巴发村,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上一章我们说到,十一月十九日下午,徐霞客他们辗转来到了镇远州治。

进远全景,左边是巴发屯和九峰山

镇远州,今天等县域最古老的土州之一。它的得名,并不像一些书里胡诌的那样,是因为“离镇结远”。实际上,镇远庆祝它的800岁生日的时候,给镇结起名的人还没出生呢。

据相关资料介绍,镇远这个地方,唐朝时为羁縻古林县,宋皇祐年间,山东青州人赵昂升随狄青南下征侬智高,之后和黄世威一样,因立功而授世袭土司。黄世威授向武知州,赵昂升则授镇远知州。这是有文字记载的镇远成为地名的开始。近千年来,镇远和结安、龙英都属于左江流域政权的太平府(路)管辖。一直到民国年间的1916年,镇远才和佶伦、结安、都结合并为镇结县。至于它成为进结公社的一部分,到1984年又从进结镇分出来设乡,并把笔画多的“镇”字改成与官话同音的“进”字,已经是后来的事了。

徐霞客来到这里时,州里当政的是第十任知州赵人伟。和向武、龙英、都康、上映等土州迁徙州治不同,镇远州治一直就在今进远街。进远街不大,就是窄窄的一长条。紧靠着进远街的,是另一个自然屯,叫巴发。巴发挨着的那座大山,是当地有名的九峰山。这九峰山,气势磅礴,一座山上九峰罗列,直指苍天。苍苍郁郁之中掩映着一座神庙,据说十分灵验。夏日登山,蔽日浓荫之下凉风习习,说不尽的清爽惬意;登顶后,斑驳的田畴,错落的村寨,蜿蜒的溪流,蛛网般的大小道路,以及一座接一座起伏不断的大山,尽收眼底。

九峰山所处的山脉,就像一条长龙绵延几十里,九峰山就是那个昂扬的龙头,尾巴则在上映那边。也许是龙头真能起到庇护的作用。九峰山下的那个小小的巴发村,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民国时期,这里有两个姓农的年轻人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来后都做了官。学而优则仕,那时读书做官不怎么奇怪,但真正为民做实事、做好事的官,还是不多的,一旦出现肯定就扬名后代了。比如那时很有名的镇结私立宝田初级中学,就是由两位留学生中的一位叫农树芬的年轻人于1941年开办的。他当时任广西省参议会副议长、镇结县国大代表。因他父亲农成常别号为“宝田”,所以学校就取名为宝田初中。校址先在镇结,后在镇远。农树芬办学,全是自己掏的钱。校董会,邀请本县及邻近各县的社会名流十余人组成;首任校长请县长兼任,后几任也都是当时各地的饱学之士。这所学校吸收了来自镇结、龙茗、养利、平果、向都、隆安等地的学生,在当时公立中学很少的情况下,它为各地青年提供了宝贵的升学读书的机会,所以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另一位叫农成模的年轻人,曾在扶绥做过县长,后来也是热心于办教育,担任过镇结向都联立国民中学(今进远中学)校长。

进远中学后山上的“邕管重光”

要说镇远人重视文化,坊间还流传有一段佳话。那就是今进远中学后山石壁上所刻的“邕管重光”四个字的故事。

那是1939年11月,日本兵占领了南宁。随后,省立南宁女子中学二百多名师生,在校长卢永铨的带领下,历经艰苦跋涉后,迁校到镇远。镇远人对师生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尽力给予支持:住宿,分散到进远街和巴发村群众家里去住;吃的,就在住户家里煮;校舍缺乏,就先在镇向国中操场上课,后来镇向国中校舍修建好了,就让给女中使用。镇远人就是这样,尊崇文化,并以极大的热情来接待外来文化人。1940年底,日寇退出南宁。不久后,在镇远上课一年多的南宁女中师生告别当地百姓,返回南宁。离开镇远前,校长卢永铨题了“邕管重光”四个刚劲有力的正楷字,请了石匠刻在镇向国中后面的山崖上。

进远中学门楼

“邕管重光”是什么意思?邕管,是唐代行政区域名。开元二十一年(733),岭南地区置岭南五府经略使。“五府”指广管、桂管、容管、邕管、交管(安南)。《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卷:“岭南旧分五管,广、桂、邕、容、安南,皆录岭南度使。”现广西所辖地域分属桂管、容管、邕管三个政区管辖,简称“三管”。其中邕管辖横、田、严、山、峦、罗、潘、龚、象、藤、岩等14州,及归顺、思恩、思同、思明、万形、万承、上思波、员、功饶、左、思诚、椳、侯、归诚、谈、思琅、万德、鱼易、归乐、青、得、七源等26个羁縻州。设经略使一员,驻邕州(今南宁),掌管军政事务。后来虽然不设“管”这个行政区域了,但人们还是习惯性地把以南宁为中心的这片区域叫作“邕管”。“重光”,即光复,收回失去的领土。所以,“邕管重光”这四个字,意思很简单明白,就是:“邕管”这个地方收复了。南宁女子中学师生在背井离乡一年多后,听到日本人退出南宁的消息时,按捺不住心里的那份喜悦,高呼:南宁收复了!卢永铨校长题的这四个字,体现的就是这种心情。当然,喜悦的不仅是女中的师生,也包括和他们朝夕相处的镇远老百姓。

当然,徐霞客来到镇远时,这些事都还没有发生。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怎样尽早赶到鸡足山。而且,两个月前,他与好友静闻和尚在南宁分别时,静闻就已经卧床不起,现在情况如何呢?这些,他都时刻牵挂在心。哪怕是这样行程匆匆,他每到一个地方,总要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了解风土人情。他在当晚的游记里,除了记下现任州官名字之外,还记下了这样的文字:“州宅西南向。其地(属太平府,)在太平府东北二百里。西北为向武界,东北为佶伦界,东为结安界,西南为全茗界。州前流甚细,南入山峡,据土人言,乃东北至佶伦,北入右江者。由此言之,则两江界脊西自镇安、都康,经天灯墟,东经全茗、永康、罗阳诸地而抵合江镇。昨所过石房村东南之脊,乃北走分支,其南下之水,尚非入左江者也。”一一核对和纠正原来的看法和志书记载的差错,足见其严谨和认真。

二十日,徐霞客他们还是一大早就起了床,发现下雨了。不过幸好雨不大,午饭后,脚夫到了,雨也停了,他们便出发。从这里向东转入山峡,半里后,沿南面山崖的山嘴转向北,沿山脚走半里,前面是这一天行程中的第一个隘门,在如今的巴美屯东边十多米处。一道宽一米半、高两米的石墙,横亘在两山之间,靠左边开了一个大门,可容人马通过。出了隘门,继续沿北面山麓前行一里后转向东,这里是政州村巴岭屯,一道几百米的石墙把村子围住,墙高两米半,厚一米半,十分雄壮,共有三个隘门。徐霞客他们从靠东山的那个隘门出来,向东拐过一个小峡谷,登山而上。翻过这道山梁下到谷底,这里东西两列山,夹着长长的平垌。山上深树密藤,一条小溪在田野中时隐时现。(www.chuimin.cn)

我们有必要来介绍一下徐霞客现在来到的这个地方。

先说下山后进入的这个村子。土名“更浑”,政府叫训政屯,现在属于政州村。这个村子,是远近闻名的铁匠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打铁,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铁具,在这里都能制造出来,而且质量特好。村里懂打铁技术的人多了,就渐渐走出去以此营生。在周边各地乃至云南、贵州,到处都可以找到政州铁匠的招牌。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前面介绍到的岩造石匠一样,政州铁匠的生意如今也日渐萧条了。

继续往前走,沿右边田间小路翻过两座山,有一个村子叫吝仁。村子里有一件一定会使徐霞客大感兴趣的东西——惜字塔,不过可惜它也是徐霞客离开之后才出现的。

我们知道,塔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的作用,一是镇,二是敬。水旁之塔镇水怪,山中之塔镇山妖。敬文曲星为文塔,敬武状元为武塔,敬贤者为贤塔,敬孝者为孝塔。惜字塔,敬的则是文字、文化。惜字塔也叫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台湾多称圣迹亭,四川称字库、文风塔或文峰塔,客家地区称敬字亭(吝仁屯就有人叫“敬字塔”)。惜字塔是专门用于烧毁写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弃的纸张,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焚化以示尊敬。这其中还有个“火化成蝶”的美丽传说:当每一个字被焚成片片纸灰时,便会化作翩翩蝴蝶,飞到天上去,告知仓颉,后代世人很感激他发明了文字,人们没有乱用字,没有辜负他造字的原意。《二刻拍案》卷一开篇诗曰:“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

相传宋时,王曾的父亲爱惜字纸,见地上有遗弃的,就拾起焚烧,即便是落在粪秽中的,他也要设法取出来,用水洗净,或投之长流水中,或等烘晒干了,再用火焚烧。如此行之多年,收拾了千千万万的字纸。那天,他老婆快生产了,忽然梦到孔圣人前来吩咐道:“汝家爱惜字纸,阴功甚大。我已奏过上帝,遣弟子曾参来生汝家,使汝家富贵非常。”梦后他们一家果然诞下一子,因有感于梦中之事,就起名叫王曾。王曾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要知道宋朝一代中三元的,只有宋庠、冯京和王曾三人。所以人们都说,这王曾是惜字纸积来的福啊。

据史料称,惜字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宋代,国家对文人的倚重达到一个巅峰,于是人们修建了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到元明清时,惜字塔已相当普及,通常建造于场镇街口上、书院寺庙内、道路桥梁旁,有些大户人家也在自家院内建塔。

吝仁惜字塔

镇远吝仁屯的惜字塔,就建在村口。这座塔高约4米,两层,第一层为空心,用红砖砌出“十”字形空格,手可从空格伸进去,却摸不到底;第二层为实心,四面各嵌入一块磨得平整的青石板,上面刻着四个楷体字——“敬惜字纸”。塔顶上还立着一个葫芦。相传这个塔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当时吝仁屯有个叫陶方瑞的人,从小聪明好学,发奋读书,并考取了秀才,后来做了官。为了教化家乡晚辈形成勤学向上的良好风气,陶方瑞在村头建起了这个惜字塔,意在激励学童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贡献社会。惜字塔显然是文化发达地区的产物,在天等这种边陲僻壤中,目前发现的仅此一座。在崇左,我所见到的,除了吝仁惜字塔,也只有龙州小连城中相传苏元春焚烧文件的那座。由此可见,进远重视文化,的确是得风气之先。徐霞客作为文化人,如果在这片粤西境地得知有惜字塔存在,他肯定会专门造访的。

翻过这个山冈就到进结

只可惜为了赶路,徐霞客他们一心前行。涉过小溪,走过山根,又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中走过平旷的田野,经过一个山坳,来到一个“满是水草泥沼”的峡谷中。这里,是后来的洞宁农场,属于佶伦州的土地。接着,他们向东在山坞中行进,越过一个小石脊,然后下山。前面,是平坦的田野,散居的村落,一条小溪自西南山峡中流出,与自南面流下的大溪汇合,然后往北边流去。北面远方,土山连绵而开阔——佶伦到了。于是他们经过溪流东岸,来到一个“大村落”——佶伦州治,住在了驿站客馆中。

这一大半天,徐霞客走了二十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