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二上午,在离开福新前往下雷五天以后,徐霞客来到了今天等县把荷乡把荷村那乐屯。初二吃了一盘鸡肉当早餐,然后出发,翻过一道岭,来到了向武州南麓村,就是现在的把荷乡那乐屯。如今的把荷村,明朝时属于向武州管辖。把荷乡国土所所长介绍当地情况遗憾的是,如此美景,徐霞客却没享受到。紫微,首先是星宿名。中国古代认为紫微星是众星之主。紫微星号称斗数之主、谋略之主、政星之主,是北极五星中的帝星。......
2023-11-08
前面我们说到,十一月初二下午,徐霞客一行走完了把荷路程,来到了“飘峒”。这飘峒,依然是徐霞客的音译。在天等地域的旅行中,徐霞客总是把“山”译成“飘”,比如,龙英的“山昂”译成“飘岩”,向武的“山琅”译成“飘琅”。眼前这个村子,当地人并不叫“飘峒”,叫“山笼”。因“笼”与“峒”音相近,老徐就译成了“飘峒”。而如今时兴简化,当地人已经把“山笼”写成“山龙”了。山龙是徐霞客进入今向都镇的第一个村。他写道:“有石峰峭甚,兀立溪东,数十家倚峰临溪。溪之西,田畦环绕,辟而成坞。”这显然是很美的景色。
本来,在这里住下来,好好地考察和欣赏这“倚峰临溪,田畦环绕”的景致,应该是作为旅行家的徐霞客衷心所愿。但可惜的是,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赶路。眼看天色还早,他没有稍作停留,而是换了脚夫,立即从山龙向北出发,进入一个山峡。远远看见山坳里有几座茅草房,静悄悄的一个人影也没有。一打听,才知道这个村子叫“上控”(现在叫“上更”),已经没人住了。因为前一年冬天被镇安(今德保)的叛贼王歪抢劫掳掠一空,没人敢在这里住下去。徐霞客他们没进入上控,而是转向东南,很快又见到一个村落——上控屯遭劫后有不少人就搬到这里来住。这时天色已晚,但徐霞客他们换了脚夫后还是继续向东南前行。前面又出现了村庄,但夜幕降临,看得不是很清楚。这里是今贵合村的那合屯,脚夫告诉他,这一片地方叫“垌笋”(徐霞客记作“陈峒”),地势开阔,有好几个村子,居民众多。夜色朦胧中村民们听到客人来了,争相跑出来,帮抬轿子。徐霞客他们未作久留,继续前行,到了那必屯,同样是有人听到声音就跑出来换脚夫。就这样一直到天全黑了,徐霞客才到达“那埂村”即现在的乐久村更奈屯住了下来。
山龙村
在更奈屯住下的徐霞客,想必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吧。一天来从把荷那乐屯到向都更奈屯的三十五里路,一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垌笋”那合和那必人,在夜幕中抢着出来抬轿的画面,想必更是令他感动。这是多么淳朴、善良和热情的一方人啊!
也许是因为赶路太急,脚夫们没来得及把“垌笋”一个很重要的故事讲给徐霞客听,那就是这一带有名的“侬大将军”的故事。
《右江日报》刊载的农永光撰写的《农智会镇守归化州事略》一文提到,“侬大将军”即宋朝侬智高的四弟侬智会。侬大将军,在向都被叫作“老乙垌笋”。“老乙”为当地壮语方言,意思是“老爷”,是当地人对神灵的俗称。“垌笋”是指今向都福利村整体和贵合村上片那合、那必、足角三个屯的那片区域。就像徐霞客所描绘的那样,“峒甚辟,居民甚众”。这里的“辟”,是“开、开阔”的意思。这里的确是今向都镇比较平坦的一片地。而侬智会被称作“老乙”,则是人们把他神化了。
这个侬智会之所以被人奉为神灵,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他那大名鼎鼎的兄长侬智高。那是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四月,28岁的侬智高因“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在靖西安德建立“南天国”,打出反宋旗帜,率五千兵丁沿着右江东下,首先攻下了右江上游的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平马镇),接下来很快攻占了邕州(今南宁),建立了“大南国”并自称“仁惠皇帝”。侬智高沿着郁江大举挥师东下,连破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九州,1052年6月21日抵达广州,围城长达五十余日。然而广州城久攻不克,侬智高于是带兵撤退,于1052年11月6日再度进入邕州,最终在归仁铺(今昆仑关)为狄青所败,遁入大理。相传在1055年遇害。
都军庙碑
侬智会是侬智高的四弟。侬智高在靖西安德“立国”之初,派侬智会带一拨人马到今天等一带活动。由于侬智会治军严明,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特别是在他的根据地“垌笋”——今向都福利村、贵合村,他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都叫他侬大将军。如今向都和福新四城岭一带还有不少侬大将军的传说。后来侬智高兵败,侬智会及其子侬进安,还有侬智高第七子侬克祥等人转移到古勿洞(今那坡县),在南有交趾、北有宋廷的双重打击下苦苦挣扎,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侬智会刚到古勿洞之时,交趾遣人诱降侬智会,但侬智会没有因为朝廷的残酷镇压而叛国投敌。那坡的娅王山,原本是侬智高苦心经营的用于抵抗交趾的三个营盘之一,后来成为侬智会抵抗交趾入侵和朝廷围剿的根据地。凭着山高谷深,且瘴疠猖獗,外人不敢贸然涉险深入,侬智会因此得以自保,其团队亦逐渐发展壮大,很快他就成为古勿洞众望所归的首领。自1053年起,坚持到1069年归顺朝廷,历时16年,侬智会硬是凭借弹丸之地顶住了交趾的入侵和朝廷官兵的围剿。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九月,侬智会给朝廷上书表示愿意归顺,宋神宗诏封侬智会为右千牛卫将军,侬进安为保顺郎将,父子同知古勿洞(相当于今天的县长)。熙宁八年(1075)四月,交趾广源州观察使刘纪率兵3000侵略归化州,侬智会率1200多名峒丁把刘纪击退。战后,侬智会因“逆战有功”升为宋朝宫苑副使。侬智会60岁时,朝廷令其父子“徙置内地”,侬智会于是选择回老根据地福利村。在福利,侬智会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和拥护。对这样一个在逆境中不屈服、不弯腰,坚决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人物,垌笋人十分崇敬。侬智会逝世后,当地老百姓为他建庙立碑,将他当作神灵供奉,几百年来,香火长盛不衰,远至德保、靖西、田东、田阳,都有不少香客前来祭拜求福。如今每年大年初一,到“侬大将军庙”供奉的香客成千上万,车子在路上排成长龙。而农村家家户户,更是设着“老乙”侬智会的牌位,四时供奉,香火不息。客人来了,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要为“老乙”点上一炷香。垌笋人就是要渲染这样的氛围:这里是崇拜正义、崇拜英雄的地方。
白水滩小瀑布(www.chuimin.cn)
徐霞客在当时要是知道有这么一个神灵,我想他一定会前去参拜。可惜他来到垌笋时天色已晚,一行人一门心思要赶路,所以活生生地错过了这么一个好机会。
徐霞客投宿的更奈,属今向都镇乐久村。这是一个秀丽的小山村。后面靠着大山,前面是一片平畴;西南边是白水滩,从把荷经福利的那条水流,到此变成一条大溪,经过一小断崖形成哗哗瀑布;东北方向十余里,就是当时的向武州治了。徐霞客照例起得很早,而村里的脚夫,天没亮就等候着要出发。更奈是个小村子,没几个人,因此脚夫中有一半是少年。小孩也不要紧,反正离州城不远。于是,一行人来不及吃早餐就匆匆启程。
离开更奈向东行。一路上,不时有石山巍然高耸,有大溪穿峡而过。渡过溪中的堤坝,顺着山麓沿溪流走,倒也惬意。走了一会儿,来到了“北岸寨”。这个“北岸”,古人叫“不汗”,现在叫“坡兰”,属于祥龙村。徐霞客写道:“盖巍峰与溪北之峰峭逼成峡,溪捣其中,势甚险阻。巍峰东瞰溪西,壁立倒插,其西北隅倚崖阻水,止容一人攀隘东入,因而置栅为关,即北岸寨也。若山海之东扼,潼关之西悬,皆水冲山截,但大小异观耳,而深峭则尤甚焉。”这段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巍峨之峰在东边俯瞰着溪流西面,像墙壁一样矗立倒插下来,它的西北角靠着山崖挡着水流,只容得下一个人攀着隘口向东进去,因而设置了栅栏作为关隘。好似山海关扼住东方,潼关高悬在西方,都是水流冲击山体截断,只不过是景观大小不同罢了,可是北岸寨关隘的深邃陡峭之势却尤其厉害。徐霞客在这里极力描绘了“北岸寨”地势之险峻,并把它和中国两大关隘山海关和潼关相比,说北岸寨深邃陡峭之势比这两关还厉害。可见,当时北岸寨隘门是如何雄峻。徐霞客在这里还讲了一个故事:前一年冬天,交趾寇贼攻打北岸寨,因这个关隘险要,攻不下来撤退。由此可知,隘门之坚固。隘门后面两山中间的下凹之处,就是老百姓住的寨子,官府派有大头目守卫着。
当年“止容一人攀隘东入”的北岸寨隘口
三百多年过去,如今我们再来到坡兰屯,已经见不到徐霞客笔下那险峻的关隘。一方面,原来成为天然屏障之一拦住来敌的河流,已经退了十到二十米,由大溪变成了小溪,原来靠着山边,河水汹涌的地方,如今已经变成一片平整的农田。另一方面,原来坚固的关隘,如今只剩下几段沿着山根垒叠起来的石墙。只有那两块大石天然形成的“关口”,还能勾起人们对“止容一人攀隘东入”的那个隘门,以及先人们在此与寇贼鏖战情景的想象。不过让我们欣喜的是,这个地方的景色还是那么美,两边青山依旧巍峨葱茏;山间一带平畴旷野,作物蓬勃,绿草如茵;一道溪流,蜿蜒在田野里,澄碧的溪水静静地流淌。如今的坡兰屯,绿树成荫,小楼掩映,这些美景投进村前的河里,为满垌绝色平添了一道难得的景致。
从坡兰屯旁取道前行,转过一个山坞,来到了今天叫红联屯的村庄。南北的石山似门扇一样夹着,中间有平旷的原野,向东宛转而去,溪水也流贯在其中。曲折地向东走去,前面山麓下那个村落,叫东联。走到这里,更奈屯那帮少年脚夫已经疲惫不堪了,但又不能像之前那样一个村一个村地调换。没办法,坚持吧。往东北行走在平坦的田野间,两次涉过大溪,再沿西岸向东北前行五里,离开溪流后,沿着路右边的山崖向南转一里之后,来到了一个村子,就是如今的龙内屯。徐霞客在这里换了脚夫,再往前走一小会儿,已经看得见向武州城了。于是入城,住在公家驿站中。
从垌笋到向武州治,徐霞客用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尽管行色匆匆,但他还是关注着身边的事情。他关注那被贼盗抢劫后寂寥无人的上控屯,关注那壁垒森严抵御外敌保卫家乡的北岸寨。
从他那着墨不多的几句叙述中,我们还可以读出他对向都优秀民风的特别肯定。看他写暮色中进入垌笋的这一段:“透峡东南向石山下,共一里,是曰陈峒。峒甚辟,居民甚众,暗中闻声,争出而负舆。又东一里,路北石山甚峭,其下有村,复闻声出换。”不长,全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一个“争”字和一个“复”字,就写得相当传神。“争”者,竞相也,抢先也,突出了“暗中闻声,争出而负舆”的人数之多,体现了村民们的热情好客与助人为乐。“复”者,再也,又也,那合人这样做了,那必人也这样做,说明做这种事的不单是一村一屯,而是已经形成了一方人的传统。其实,这种良好的传统,不单是垌笋的,不单是向都的,而是天等人共有的美德。从刚进入龙英州境的“馆舍虽陋而管站者颇驯”,到在龙茗登飘岩下到山脚时,“岩下仰而伺者数十人,皆慰劳登岩劳苦”,再到福新“日色已暮,村人自冈头望见,俱来助舆夫而代之”“为炊饭煮蛋以供焉”,无一不令徐霞客动容。他虽然远在边陲,却不感“独在异乡为异客”。因为,天等的人们是如此的善良文明而又热情好客。
有关跟着徐霞客游天等的文章
十一月初二上午,在离开福新前往下雷五天以后,徐霞客来到了今天等县把荷乡把荷村那乐屯。初二吃了一盘鸡肉当早餐,然后出发,翻过一道岭,来到了向武州南麓村,就是现在的把荷乡那乐屯。如今的把荷村,明朝时属于向武州管辖。把荷乡国土所所长介绍当地情况遗憾的是,如此美景,徐霞客却没享受到。紫微,首先是星宿名。中国古代认为紫微星是众星之主。紫微星号称斗数之主、谋略之主、政星之主,是北极五星中的帝星。......
2023-11-08
《徐霞客游记》中约有2万字与天等县有关,原文记叙了徐霞客从明崇祯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天等的31天游览历程。天等的山之雄、水之美、人之淳,让徐霞客离开天等之后仍念念不忘。根据《徐霞客游记》整理出的徐霞客游天等线路二十二日……政立死,其妻为下雷之妹,政谨私通之,欲以为内援,而诸土州俱不服。后其弟署州事,其地犹半踞于莫彝,岁入征利不休。未几,身死无后,应归顺继嗣,而田州以同姓争之。......
2023-11-08
徐霞客道谢后,表示自己赶时间,等脚夫到了就要立即动身。会面结束后徐霞客返回寓所,周文韬又拿着黄绍伦的书信前来探望,并表示谢意。与徐霞客交往的过程中,周文韬不仅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也是实实在在地把徐霞客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徐霞客在向武的第二个朋友,是州官黄绍伦。而周文韬反复来挽留,并赠送路费,显然也是知州布置的任务。......
2023-11-08
徐霞客与黄才能两人,穿越时空隧道而相遇,于是有了下面一番对话。我离世的时候,想不到后来会有《徐霞客游记》这样一本书流行于世。我的族孙徐镇于乾隆四十一年重新手录并刻板付印,这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丁文江还撰写、编制了《徐霞客年谱》及《旅游路线图》。但是,我旅游期间每天坚持做笔记,并没有获名获利的动机。......
2023-11-08
徐霞客在向武,一共待了18天。其中在州治活动16天,在州境内其他地方活动两天。地方管理是“高套”的,长官身份也是“高配”的,显示出向武州的与众不同。此时的向武州,属右江镇安军民宣抚司。向武州的首任土官黄志威,是湖南永州府零陵县人。据《镇安府志》载,元(至正)二十三年所刻《方舆胜览》,已有奉议、向武之名了。其次,令徐霞客着意的,还有向武优美的景致。而最吸引徐霞客的,还是向武的山洞。......
2023-11-08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泰伯兄弟到达吴地后,一方面融入当地“文身断发”的风俗中。夏商中央王朝的建立,华夏与周边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到西周、春秋至战国之际,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更趋激烈,进一步促进了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的进程,吴地风俗就是伴随着这一过程而逐步形成的。他们在对外族属、外部落的人的风俗也是非常友善和开放的。同时说明他们并不排斥太伯、仲雍带来的中原习尚,在商末周初吴人的风俗出现第一次融合。......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