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词在两前提中须周延一次-犯错误!

中词在两前提中须周延一次-犯错误!

【摘要】:这种错误也是犯同一律的错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可能是某某师范学院的毕业同学”,这是另一问题,其真实与否不可能从前面的两个前提而确定,因为这两个前提中的中词,即“熟悉自己业务的”这名词,并未周延一次,其未周延,因为在两前提中它都是肯定命题的宾词,而肯定命题的宾词是未周延的。

说明:一个三段论式的中词在前提中是出现两次的。这条规则规定它在前提中至少须周延一次,那就是说,它可以周延两次。如果中词都不周延,那么,中词在大前提中可能是指其概念外延之某一部分,而它在小前提中所指的是这概念外延之另一部分,在两前提中所指的既是不同的对象;则中词在两前提表面上虽是同一个词,但是不指同一的东西,其效果是和词同义不同的两个词,不能作为大词与小词之间的媒介,失去其中词的作用,而是违反了第二条规则。这种错误在三段论式推理中是很容易犯的,应格外留意。这种错误也是犯同一律的错误。

兹举一例来补充说明:“某某师范学院的毕业同学是熟悉自己的业务的,我们的语文老师是熟悉自己的业务的”,从这两个前提,我们能否得出结论说,“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某某师范学院的毕业同学”呢?不能,因为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正确的。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可能是某某师范学院的毕业同学”,这是另一问题,其真实与否不可能从前面的两个前提而确定,因为这两个前提中的中词,即“熟悉自己业务的”这名词,并未周延一次,其未周延,因为在两前提中它都是肯定命题的宾词,而肯定命题的宾词是未周延的。

我们试以图形来说明:

在上面的图形中,S(小词)是M(中词)的一部分M1 联系着,而P(大词)是和M 的另外一部分M2 联系着。实际上M1和M2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不能作为S和P的媒介,而决定S和P究竟是有无联系,所以是无结论的可能的。(www.chuimin.cn)

但是如果中词在至少一个前提中是周延的,姑且说它在大前提中周延,那么,它所指的概念的全部外延,而在另一前提,即小前提,未周延,所以它所指的是这概念的一部分外延,但是这一部分外延是全部外延的一部分,所以通过这一部分外延,中词就能起其媒介作用。在图形上可以看出这是:

图形中P是和M 的全部外延联系的,虽然S只和M 的一部分外延M1 联系,但这一部分乃是全部外延的一部分,所以这一部分是P和S所共同联系的,因之它就起了媒介作用,可见中词在两前提中须至少周延一次,才能起其中词的媒介作用。这条规则也是可以从公理引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