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形式逻辑学习与实践:韦卓民

形式逻辑学习与实践:韦卓民

【摘要】:逻辑的理论必须付诸实践。在算术、代数、语文、理化等科学上是如此,在形式逻辑上亦复如此。从书本得到的逻辑知识每每是很有限的,必须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的经常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它,丰富它,提高它。学习形式逻辑,正如学习任何其他一门科学一样,是长远的过程,学习形式逻辑以培养思维的能力,锻炼思维的技术是长期不断的进程,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但是可以克服的。

逻辑的理论必须付诸实践。必有实践才能从实际获得理论的知识,再实践才能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了解,真正掌握理论的科学知识,使之成为熟练技巧。在算术、代数、语文、理化等科学上是如此,在形式逻辑上亦复如此。

从书本得到的逻辑知识每每是很有限的,必须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的经常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它,丰富它,提高它。

学习形式逻辑,正如学习任何其他一门科学一样,是长远的过程,学习形式逻辑以培养思维的能力,锻炼思维的技术是长期不断的进程,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但是可以克服的。

马克思教导我们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在学习形式逻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马克思这句名言为我们的座右铭。

【注释】

[1]在亚里斯多德遗稿中有六篇关于逻辑的文章,原无名称,亦未编为全书。六篇分别称为《范畴篇》、《辞意编》(通常译为《解释篇》,尽按字义翻译,似嫌不安,故拟今译)、《分析论前篇》、《分析论后篇》、《辩论常识篇》(有译为《命题篇》,盖望文生义,故拟今译)和《辩谬篇》,都是后人所订。至于六篇统称为“工具”,则为更晚,在亚里斯多德卒后几百年。参看拙著《亚里斯多德逻辑》一书第三章,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13—21页。

[2]有些逻辑教本认为,“逻辑”一词是从希腊文“逻各斯”(λόγο )一词而来,似嫌不安。说是从这个词的文化而来尚可,但说是直接从这个词而来则不可,查“逻各斯”一词见之于古希腊思想史中计有三个不同的时期,而其意义变化很大。第一个时期是早在公元前6世纪,赫拉克利特用这个词来说明宇宙中秩序的原因,类似于人类的理智力量,它并不是非物质的,而是类似于火的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的理性,而不是主观的理智,有如今日的自然律那样的。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这观念就为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νου~ )所代替,而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中,“逻各斯”这词的意义是不大明确的,柏拉图用的是νου~ (“心灵”)和σοφi'α(“智力”),而通常不用λóγο(“逻各斯”),亚里斯多德用“逻各斯”的地方很多,但其意义是不十分确定,且和他所研究的逻辑没有联系。到了斯多葛派(公元前3世纪以后),“逻各斯”才意味着宇宙中的理性,这理性也是同样的在人的心中的,这是这个词意义演变的第二时期,最接近于我们现在逻辑的意义的。但不应和我们逻辑的意思相混淆,因之与其说“逻辑”这词是从“逻各斯”而来,毋宁说它是从logikè而来,以免思想的混乱,至于“逻各斯”这词在公元1世纪为新柏拉图主义者斐罗所用时,它的宗教和神秘意义至为浓厚,更应和我们现在的“逻辑”这词区分开来。西塞罗用希腊文λογικη,见于其De Finibus,1.7.22De Fato,1.1用拉丁文logica见于其Tusculanae Disputationes,4.14.23,都是指逻辑而言的。

[3]我们认为“逻辑”已有“学”的意思在内,故不用“逻辑学”而用“逻辑”。

[4]本书中的着重号均为作者所加。——编者注

[5]译自《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科学”条。

[6]查色洛塞兹:《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第124页。

[7]但是逻辑思维并不限于概括的反映,在后面还要讲到。

[8]阿米巴,现译为“变形虫”,一种单细胞生物。——编者注

[9]阿历山大罗夫主编:《辩证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353页。

[10]别郎耶夫:《论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心理学会版,第32页。

[11]参见阿历山大罗夫主编:《辩证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36页。

[12]斯大林:《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0页。

[13]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0—21页。

[14]“心理主义”这名词是19世纪下半叶才出现的。根据《牛津大学英文大辞典》,1858年,O.A.Brownson于第一次用这一词,即英文的psychologism(译为“心理主义”,和“唯心主义”(idealism)“感觉主义”(sensationalism)相对立)。心理主义只承认主观的心理活动,而不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1874年G.S.Morris翻译Friedrich Ueberweg的《哲学史》为英文时,曾有这一句话:“在法国开始于笛卡尔而不久就蔓延至意大利的哲学革命,表现为两种心理主义(即唯心主义)的形式和感觉主义,一方面为笛卡尔和马勒伯朗士(Malebranche)所代表,而另一方面则为洛克和孔狄亚克(Condillac)所代表。”(见Ueberweg:《哲学史》第二册英译本,附录2,第479页。)足见这里的“心理主义”是以笛卡尔的哲学为代表的。但根据《牛津大学英文大辞典》所指出的,到了1907年时,Expositor杂志就有这一句话:“超经验的逻辑学倾向,越过一切的经验主义和心理主义,企图把认识的基本特征和范畴都从纯粹的概念推演出来。”这才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心理主义”这词的意思,认为逻辑的东西究全是可以从心理学推演出来的。(www.chuimin.cn)

[15]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44页。

[16]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0页。

[17]文法即语法。

[18]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2页。

[19]勒·巴热诺夫:《论逻辑正确性的本性》,《学习译业》,1957年第9期,第48页。

[20]恩格斯:《反杜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第106页。

[21]恩格斯:《反杜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第173页。

[22]恩格斯:《反杜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第12页。

[23]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7页。

[24]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2卷,1955年,第386页。重点是作者所加。

[25]罗森塔尔、尤金合编:《简明哲学辞典》中“逻辑”,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764页。

[26]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7页。

[27]转引自罗森塔尔、尤金合编:《简明哲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764页。

[28]转引自罗森塔尔、尤金合编:《简明哲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764页。

[29]《列宁全集》第23卷,俄文版,第29页。

[30]《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0页。

[31]《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0页。

[32]巴克拉节等:《逻辑问题讨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第343—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