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媒介环境下音乐教育的国际化与信息化应对

新媒介环境下音乐教育的国际化与信息化应对

【摘要】:新媒介技术的日益强大和普及使整个音乐教育形式超越了传统的局限,发生了革命性的突变。可以说,新媒介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既是破坏性的,又是开创性的,是“破”中有“立”,“立”中有“破”。新媒介环境也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层次的忧虑。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育中重视音乐教育的价值理性和意义承载,始终保持一种反思与怀疑精神,以建设性的态度面对新媒介环境下音乐教育的发展。

新媒介技术的日益强大和普及使整个音乐教育形式超越了传统的局限,发生了革命性的突变。新媒介环境中的自由、共享与参与的特性,从本体上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中教师对音乐话语权的垄断,用更为开放的媒介范式消解了原有的音乐话语体系和消费方式;它将音乐教育中约束性的话语体系转变为自由性的大众言说,将聆听式的艺术接纳转变为广场型的平等对话,将一对一的学徒式的音乐教育转化为平等、对话的知识传授。同时,新媒介技术的日益强大和普及也限定和遮蔽了音乐文化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蕴涵,使技术手段在音乐传播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断塑造出新的音乐形态和观念模式,也为音乐教育创造了新的音乐内容——如音乐媒介教育、计算机乐器教育、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新媒介技术的普及为音乐教育带来了革新的动机,推动着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学理重构。这也要求在音乐教育中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方法的转换,突破传统音乐教育内容的封闭式边界,化课堂为舞台,化校园、社会为课堂,实现音乐教育的立体化、社会化、多元化发展。可以说,新媒介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既是破坏性的,又是开创性的,是“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新媒介环境也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层次的忧虑。尤其是新媒介在当前人类社会的强势崛起和深远影响,使其比以往的任何一种媒介都更可能加速人的异化。新媒介环境虽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进行音乐互动的空间,却减少了人们批判和理性思考的空间。“自媒介技术发达之日起,媒介的工作就是孜孜不倦地消减意义,即使是在互动更方便的电子媒介时代也不例外。”[12]在新媒介发展壮大为主导媒介之后,开始越来越多地决定它传播的音乐作品的特征,不断消减传统音乐的意义并按照自己的偏向性选择和影响音乐内容及传播范围。在新媒介的“笼罩”下,音乐教育的本体和对象都处于不确定中,其学理建构也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中充满了非预设性,其内涵和外延被极大地充实和扩展,也必将推动音乐教育体制和音乐观念的深刻变迁。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育中重视音乐教育的价值理性和意义承载,始终保持一种反思与怀疑精神,以建设性的态度面对新媒介环境下音乐教育的发展。

【注释】

[2]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90.

[3]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北方论丛,2009(3).

[4]相关研究成果有:徐玺宝.新媒体背景下的作曲教学模式探究.中国音乐,2007(3);顾楠.音乐媒介教育——大众传播时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内容.艺术百家,2011(7);凌怡.当代传媒技术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观念变革.传媒观察,2011(12);张霞.新媒体艺术背景下的音乐发展方向探析.中国报业,2011(24);张婷.论隐性化网络音乐教育对中学生音乐教育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2011;刘鸿模.现代传播媒介与音乐教育.美育学刊,2012(2);曾少颐.试论现代传媒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新发展.中国报业,2012(10).

[5]李志刚.数字化媒介背景下音乐学发展的新思考.人民音乐,2012(1).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3.(www.chuimin.cn)

[7]李志刚.数字化媒介背景下音乐学发展的新思考.人民音乐,2012(1).

[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72-73.

[9]君特·克莱南,维尔弗里德·格鲁恩,克里斯帝安·卡登.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等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16.

[10]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5.

[11]简世德.谈隐形课程及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广西高教研究,2001(1).

[12]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