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应对

学校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应对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音乐演唱(奏)技术与身体的关系在音乐教育领域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对音乐教育中的主体“人”产生何种影响,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与协调音乐演唱(奏)技术与身体关系,这是当今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话题。

张业茂[1]

摘 要:作为“技术”之一的音乐技术,同样可分为生产技术、社会技术和精神技术。回望音乐“口头文化时期”及“文本时期”,作为音乐生产技术之一的音乐演唱(奏)技术的身体生成及其与身体关系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音乐演唱(奏)技术是身体器官的延展和功能的外化生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音乐演唱(奏)技术与身体的关系在音乐教育领域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本文结合技术哲学与身体哲学,从“身心合一”的主体视角出发,对音乐教育范畴的音乐演唱(奏)“技-身”关系展开探讨,着重审视信息化背景下,音乐生产技术——主要涉及演唱、演奏技术,不包括作曲、录音、数码音乐制作技术——作为身体一部分的再生成及其特点。

关键词:信息化 音乐演唱(奏)技术 技术哲学 音乐教育 身体哲学 身心合一(www.chuimin.cn)

托夫勒所说的“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音乐技术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对音乐教育中的主体“人”产生何种影响,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与协调音乐演唱(奏)技术与身体关系(“技-身”关系),这是当今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话题。

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主要分为生产技术、社会技术、精神技术三个方面[2]。一般认为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3]。音乐技术从其生产、传播、接受角度看,也涉及生产技术、社会技术和精神技术。因此,音乐技术具有自然、社会和精神属性。在国内学术界,对音乐技术的探讨非常广泛,而且也很持久、深刻。在音乐教育领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有关音乐创作技术研究(师琰,2007;何涛,2007;赵晓娜,2012,2013;邓凤,2013;杨雪,2013;王丽娟,2009;龚舒婷,2008;王卫东,杨银波,2008;李娟,2012;汪涯,2015;刘阳,2014;倪丽,2011);其二,有关演唱(奏)技术研究(冯效刚,2010;曲迎仁,2010;赵美娜,2010;张庭恺,2013;刘兵,2007;靳晶,2010;孙倩茹,2012;吴铮,2009;赵璞瑶,2012;智晓彤,2013);其三,有关音乐教与学技术研究(高峰,于蓬勃,巩丽美,2007;李响,2014;陈其射,1996;陈杭,2012;冯毅,2001;魏忠正,2010;陈洁,2013;李强,2010;罗钢芹,2011;田正铁,2011;于淼兮,2012;王麒宇,2008)。这些研究成果中,基本涉及音乐的生产技术、社会技术和精神技术三方面。其中,除了少部分结合美学、哲学涉及音乐精神技术研究成果外,大部分都是在“技术与人”二分的前提下,对纯粹的音乐创作、演唱(奏)及其教学技术,尤其是电脑音乐技术应用的探讨。这种“目中无人”的技术研究,其追求旨趣在于“客观性”与“科学性”,其缺失也不言自明,就是太注重“工具性”而忽略了音乐技术的主体——人之身体的自然、社会及文化的局限性,以及音乐技术作为身体一部分的生成性。本文将结合技术哲学与身体哲学,从“身心合一”主体视角出发,对音乐教育范畴的音乐演唱(奏)“技-身”关系展开探讨。着重审视信息化背景下,音乐生产技术——主要涉及演唱(奏)技术,不包括作曲、录音、数码音乐制作技术——作为身体一部分的生成性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