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台湾课程研发团队的经验出发,讨论三面九轴的“核心素养”所参考的国际组织之研究和台湾学者之研究成果,以及各国课程所强调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说明课程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本文同时还说明核心素养落实于艺术领域课程纲要的过程,并强调素养导向的艺术课程设计符合国际化的趋势。课程改革在台湾是如此慎重,在其他的国家或地区也不例外。这也是促成课程内容趋向国际化的原因之一。......
2023-11-07
谢苑玫[1]
摘 要:本文呈现作者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下,对音乐教育实践和永续经营的观察和看法。作者体认21世纪的音乐人需善用信息科技带来的优势,把握音乐艺术的本质与精髓,学习新的技能和传播观念。网络世界里共享、互助的文化冲击学校音乐教育生态,数字内容的丰富,软件、硬件、版权的开放与行动载具的便利,给音乐学习和研究提供新的发展可能,值得勇敢去想象与执行。文中包含教学创新策略及音乐团队跨时空、跨世代、跨领域的合作实例。
关键词:跨界 信息科技 音乐
2014年11月26日,台湾《天下杂志》出版的年度教育特刊,主题是“教出不怕失败的一代”,编者的话下面的标题是《丢掉、忘掉、重新学习吧》,文中明白地指出:“无论学校或企业,都很难再用传统的分科分工分领域来育用人才,因为从硅谷到校园、从医院到企业,都感应到行业疆界消失、跨界竞争的世界,几乎每一种职位都需要新品种的人才。而跨界竞争是最彻底的竞争,只要跨界竞争者提供免费服务,原来的核心业务一下就被打趴了。”《天下杂志》这个台湾具有影响力的财经期刊明确指出,面对21世纪,当前的人才培育是“跨领域、实境学、动手做”的趋势。谷歌(Google)公司前任高层行政主管施密特(Eric Schmidt)和罗森伯格(Jonathan Rosenberg)在他们2014年出版的新书《Google模式》中宣告一个“创新时代”即将到来,也指出未来最抢手的人才是热情拥抱改变、学会愈挫愈勇的“智慧创作者”(smart creative)。
环顾周遭,信息产品的普及与通讯技术的发达,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冲击教育的实施。以音乐的供给面来看,学生的音乐刺激来源几乎可用“随手可得”四个字来形容,音乐课程和教室已经不是唯一或主要的渠道,教师不再是主要的音乐信息提供者。网络上有各种不同的音乐与表演,民众不需要付出任何费用,就可以轻易地观赏远在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实况;而同一首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网络上亦有各个不同乐团的演奏版本。从年轻、活力充沛的委内瑞拉籍指挥杜达美(Gustavo Dudamel)于2009年5月指挥瑞典歌德堡交响乐团(Goteborgs Symphonic)实况录像,或是曾经指挥柏林爱乐交响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35年、在欧洲古典音乐圈具主导地位的“帝王”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的演奏会,乃至才气纵横的美国作曲家与指挥雷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生前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Wien Philharmonic)的影片,都在弹指之间,随按即得。实时并富含影音讯息的环境,提供给音乐研究良好的材料与途径。如果我们想要分析比较前面三位指挥对于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的诠释方式,不像以往只能从声音和乐谱着手,现在还可以看到他们的身体语言,眼神、手势及与团员间的互动交流,对于有心学习和欣赏音乐的人,这是多么好的机会。然而,由于取得太容易,使用者可以随意选择自己要听什么、不要听什么,而这个选择又往往只在极短时间内靠直觉就决定,就让人们与许多需要仔细品味的好作品失之交臂。音乐需要聆赏过程的引导,让人们可以专注而深入地欣赏。
前些时,朋友分享我一段荷兰小女孩Amira Willighagen 2013年10月演唱普契尼歌剧选曲《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的视频,她透过直接模仿网络上名家优异的演唱示范,自己学会了歌剧名曲,现在还有个人专属影音频道。从来没有进过音乐班或跟音乐老师学声乐的她,歌唱天赋因此受到发掘与传播。短短几分钟的影片就能包含许多的讯息,观赏的时候,注意力焦点放在哪里?吸收了什么?因为没有预设的问题或欣赏重点,纯粹看个人的状况而定。由于网络上有人把视频中荷兰文的对话和意大利文的歌词译成中文字幕,让我们可以知道她与评审间的对话和演唱的歌词内容,可以一路带着理解、顺利地欣赏。随手可得的影音讯息,以及网络世界里共享、互助的文化,改变了科技时代音乐学习和研究的途径,带给音乐教育新的可能。
因特网上传布的讯息众多,需要加以选择才有效用,教师若能善加运用,往往能引领学生,一起跟国际上的杰出人士学习。TED这个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分享“值得散布的想法”(ideas worth spreading),邀请各行各业有杰出贡献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在30分钟内现场分享给听者。TED是由科技(technology)、娱乐(entertainment)、设计(design)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他们在分享现场同步录像,以短片形式放到网络上传播,下载短片时还有不同国家语言的翻译提供选择。我个人很喜欢分享打击乐演奏家Evelyn Glennie在TED的演讲,讲题是“如何真正地倾听”(How to Trully Listen)。这位失聪的职业打击演奏家,透过语言与现场的示范,重新界定了“聆听”的含义,聆听音乐不只是用耳朵听,而是将全身的感官都打开,去感受身体和音声环境的整体变化,以及它所带给我们的难以言喻的想象。Glennie在失去听力之后仍能成为国际知名的演奏家,是因为他懂得“聆听”的真谛。
版权是运用影音、著作和乐谱时需要尊重的课题,也是对于原创者的一种保护与鼓励,让他们可以更全心地投入研发与创作,推动科技和艺术的进步。“创用共享”和“公有领域”版权概念的推动,让台湾的老师在音乐教育应用上自由许多。所谓“创用共享”(Creative Commons,简称“创用CC”)就是一种针对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而设计的公众授权模式。任何人在著作权人所设定的授权条件下,都可以自由使用创用CC授权的著作,在国际上也不需担心触法的问题。创用CC授权有四个核心要素,分别是:姓名标示、非商业性、禁止改作和相同方式分享。这四种核心要素可以组合成六种主要的授权条款(见下表),这些条款的共通点是都要求有“姓名标示”,并且允许非商业性的重制。TED所分享的短片都有创用CC的相关标示。
创用授权的六种标示表
欧洲的Jamendo网站收集超过40万首创用授权的音乐作品,Freesound网站则收录了超过7万种音效供人使用。
公有领域是public domain的中译,意指人类一部分的知识和发明属于公有文化遗产,任何人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和加工。以音乐或艺术作品来说,当创作者版权专有权利期限过去之后,作品便进入公有领域。公有领域的作品由于没有专属权利人,因此公众有权自由使用它们。国际音乐和乐谱图书馆计划(International Music Score Library Project,简称IMSLP)就是建立公有领域的作品分享网站。到2015年3月,这个网络上的音乐图书馆已经收藏超过9万部包含了分谱的乐谱,另外还有34000个音乐文件,以及31万多份的单曲乐谱,这些作品是经由世界各地登录的使用者自行上传而得。台南大学今年有一个音乐教学实验计划,参与实验教学的小学分布在三个不同的县市,共同的课题之一是法国作曲家圣桑(Camille Saint-Saëns)的《动物狂欢节》,因为老师们在备课时希望能有总谱可以参照,我在IMSLP上面立即搜寻到两个不同版本的总谱,以PDF档案格式下载之后,附加在电子邮件中,提供给他们参考。若需要的话,IMSLP网站上还提供不一样的配器编曲的乐谱、MIDI格式的演奏等。
网络上的数字内容在台湾的国中和国小音乐课上已经广为应用,其中以影音分享网站的使用最为普遍,因为它能让使用者上传、观看与分享影片或短片,最常用的网站是You Tube。曾经有一位教学近20年的老师,为了指导轮旋曲式(rondo),选择了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第11号的第三乐章“Rondo Alla Turca”,即俗称的《土耳其进行曲》当作例子。课前他收集了各种不同的配器演奏影片,以及莫扎特的图像,还用影音编辑软件把它们剪辑成一个教学短片,配合学习单的设计,让学生在聆听中随着演奏版本配器上的变化,同时在学习单上作答。他的教学让学生在播放两三次的短时间内就认识莫扎特、轮旋曲式,以及钢琴、提琴、管弦乐团、电吉他、三味线等不同乐器的组合,还有电话按键、计算机键盘、动画配音等古怪有趣的版本,兼具了教育性和幽默感。
影音分享网站也激发了很多音乐上新的创意与实验,例如2009年和2011年You Tube交响乐团的组织和运作。You Tube Symphony Orchestra是由You Tube网络公司、伦敦交响乐团等几个全球合作伙伴,采取全球开放式试镜所组建的任务型乐队。2009年,他们以谭盾的作品《英雄》(Eroica)作为指定曲,让世界各地的演奏家用自己的乐器演奏其中一个分部,而后将自行录制的影音档案直接上传到You Tube网站,再由不同国家的音乐家所组成的国际评审团进行评选。有趣的是,谭盾总谱上所没有的乐器,他们也接受,只要演奏者能将某声部以同样的音高演奏出来就可以参加评选。经过一连串的选拔,他们从世界各地选出一组优秀的人才,集合到纽约进行集训,而后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后来在2011年以同样的流程再选出另一批人才,集合到澳洲集训一周后,以著名的雪梨歌剧院建筑为背景,配合光雕艺术的现场演奏来展现成果。台湾台南有一位吹竖笛的小学老师在2011年获选为团员,参与演出后他考上了国外的职业交响乐团,改变了命运。
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型手机等是科技时代重要的学习工具,在这些工具里面运作的软件是不可或缺的机制。跨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软件、行动应用软件(mobile application,简称App)的持续开发,支持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
理查德·史托曼(Richard M.Stallman)提出的自由软件分享概念,主张软件授权必须给予使用者四种基本自由:使用、研究、散布、改良,自由软件让教育现场更有弹性地发挥,找到不同的学习途径。此外,“开放程序原始码”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将软件设计的程序原始码公开,让有兴趣的人能有迹可循地选择是否加入软件开发者的行列,甚至当原开发者不想再继续维护软件项目的,只要有人有能力、有意愿想接手,在不用征求任何人的同意下,便可以继续让此软件持续地被更新和改良。自由软件结合开放原始码程序称为“自由开源软件”,它们所诉求的知识共享和永续传承的设计与传播概念,对于科技的发展和教育应用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可能采用微软公司的Windows、苹果公司的Mac,还有Linux等不同的操作系统,教师培训时,能够跨平台运作的自由开源软件就成了首选,例如制谱的Musescore与用于声音编辑的Audacity。使用它们不但可以解决教师培训中受训者使用的计算机系统不同的问题,也让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合法地大量传播、运用,而有心人士对于软件的持续地改良与更新,也让后续使用与推广能持续不断。
平板计算机、智能型手机等行动载具,让学习场域走出教室,学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行动学习这个教育的新风貌越来越常见。台北市立大学的刘远桢教授在2013年“未来教育跨界想象论坛”的演讲中指出:电子书只能算是第一阶段的行动学习,第二阶段的行动学习必需结合教学策略,善用信息的行动工具。各式各样的数字内容和方便的行动载具,需要搭配良好的教学策略以带领学生有效地学习。
台湾有些音乐教师已经觉察数字科技工具与内容的发展趋势,有人设计了创新的教学策略,带领年轻一代的学子做了一些尝试。台北市松山工农的音乐老师张哲榕发现这所位于台北市区的职业训练学校,一个年级900多位学生只有两三位曾在课外学过乐器,上课一播放古典音乐学生就直接趴在桌上休息,于是他改变自己的上课方式,顺着这些学生善用工具、爱动手学习的特性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将认识具象音乐的课题结合手机答铃的制作,引导学生找寻校园里的声音,用手机、录音程序收录自己专科实作场域的声音,经过小组讨论,直接运用声音编辑软件处理声音,经过切割、组合、剪接、编辑,做出自己的作品。后来,学校还配合花艺创作成果做成《松山工农欢迎您》的短片,放上公共的影音平台播出,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欣赏学生的作品。
参与手机答铃创作的学生从观察、感受到实践、分享的成功经验给他们奠定了信心,不会写谱也可以创作音乐,成就感给他们继续音乐学习的动机。张哲榕老师将信息科技带来的优点加以发挥,运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从另外一种途径带学生进入音乐世界,另外他还用iPad教这群职校学生做出自己的第一首个人单曲,应用和弦、曲调、节奏等音乐要素进行创作。
北一女中的张万苓老师则运用智能型手机的“随身乐队”App,加上iPad内建软件GarageBand的分轨功能,让学生各自负责鼓、吉他、钢琴某个声部,组成一个i-band,还受邀到英文杂志《空中英语教室》的年度晚会表演。张哲榕透露:虽然平板计算机做行动载具可以轻松克服乐器不足或搬运的问题,但表演现场扩大器能直接收录的轨道有限,正式演出时,他们挑选了演奏能力最强的七八位同学,将他们的平板计算机外接喇叭线输出,爵士鼓和吹管乐器的声音经过放大,拟真的效果不输实际乐团,又因为参与学生人数多,场面看起来够壮观,整体演奏效果令人惊叹。
善用科技可以缩短城乡差异,像阿里山上的小朋友就利用iPad和App学习弹钢琴,克服山上没有老师、学校没有足够钢琴的缺憾,圆了学钢琴的梦想,校长还邀请学成回国的钢琴家到山上演奏,让弹iPad钢琴的孩子欣赏到真实的钢琴演奏会。
云端的储存空间和条形码(QR Code)的运用让无纸化的概念更具体地落实。台湾许多学校建立数字平台系统,老师把教学或评量的数据上传,并产生代表条形码,方便后续使用时能快速读取;另外也有许多民间公司提供云端硬盘,提供使用者储存数据的空间,现在有些研究生交作业只需把云端的连结分享给教授即可,不需纸本了。还有老师运用播客(Podcast)作为个人与学生互动的媒介,像北一女高中三年级学生分组制作的专题毕业歌,可以在张万苓老师的播客上收看到系列MV作品,他们每组三至四名学生自行写词、写曲、演奏、演唱、写脚本、录音、录像、混音、综合运用所学编辑后制成一支MV,展现年轻一代的创意与执行力。
作曲家惠特克(Eric Whitacre)的“虚拟合唱团计划”(Virtual Choir Project)及其后续效应,证明了网络可以把世界各地的人联结在一起,虽然从未在真实世界里见面,也可以成为一个团队。虚拟合唱团的成果提供音乐虚拟教育在讯息化与国际化上有更多想象的空间。可见,未来的学习伙伴将不再局限于同班的同学,虚拟世界的网络社群运作,让学习的动机和关心教育的团体有不一样的发展可能。
这段音乐有来自12个国家的185人参与,上传的第一个月点阅数就超过100万,从2009年到2015年3月在You Tube的点阅数超过470万次。惠特克将虚拟合唱团1.0版的成功归功于担任剪接后制的史考特,虽然他们在真实世界只见过一次面,但史考特先生逐一裁剪、调整每一段影音,不晓得花了多少时间才能将185人的表演整合在一起,惠特克第一次看见这个成品时激动泪下,他在自己的Blog上写道:(www.chuimin.cn)
亲切的面容、优美的歌声,以及明显的诗意,象征我们对于共通的人性与连结的需求,所有这一切让我完全沉浸其中。
(引自http://ericwhitacre.com/blog/the-virtual-choir-how-we-did-it)
2011年,惠特克受邀在TED分享他的虚拟合唱团计划,除了事件始末的说明外,他还发现了两件事情:第一,人类将跨越任何距离去互相寻找和联系,这与科技无关;第二,人们似乎在经历的是一个真实的经验,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虚拟的合唱团,参与其中的人从未谋面,却在网络上成为朋友,虚拟合唱团员间密切的情感像是一个大家庭。是的,音乐能够将人们连结在一起,无论他身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
2011年,惠特克的虚拟合唱团2.0版推出,演唱作品《沉睡》(Sleep),他们收到2051段素材,有来自58个国家的2000多人参与演出,值得注意的是参与人员的年龄层拓大了,最小的9岁女孩唱soprano,七十多岁的长者唱Bass 2,还有一个人分别演唱了全部的8个声部。他们在社群网站脸书(facebook)上设了世界地图,每收到一个上传影片时,就把演唱者所在地的旗帜放在地图上,瑞典、英国、西班牙、巴西、南非、澳洲、智利、新加坡、越南、纽西兰等等,每放上一个旗帜代表一个参与的经验。2012年,虚拟合唱团3.0版演唱作品是《水之夜》(Water Night),有73国的3746人参与;同年的4月15日《水之夜》在纪念泰坦尼克号(Titanic)沉没百年的纪念建筑中播放,以虚拟合唱团的视频缅怀海难中丧生的亡者。
2013年虚拟合唱团4.0版上传的影片共有8409段,来自101个国家的5905人参与,演出作品《飞向天堂》(Fly to Paradise)。这次的表演首次加入乐团和动画。惠特克筹募了十万美金来执行虚拟合唱团4.0计划,同步征求VC-4影像文件的编排,暗示它将成为电子音乐剧Bliss的一部分。
2013年TED再度邀请惠特克演讲,他这次与通讯软件Skype合作,结合30名来自28国的虚拟合唱团员与3个大学的合唱团现场演唱,测试真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同步表演音乐的可能性,演出作品是《倾盆大雨》。
这段演讲的幕后花絮有5分多钟,呈现工程人员和音乐人的工作与演出的状况,也为虚实相合、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再添一例。
虚拟合唱团让世界各地互不相识的人在网络世界因演唱一个合唱作品合而为一,跨越种族、年龄、语言、地理位置、社经地位的藩篱。他的团员分布世界各地,原本互不相识,可是因为虚拟合唱团网络社群,他们成为朋友。除了惠特克虚拟合唱团的相关事务外,部分人自行组成了一个叫“虚拟合唱团朋友们”(Virtual Choir Friends)的团体,透过网络“一起”唱合唱,作品《奔向你》(Run to You)是社群自己发起的合唱表演,一样是在网络上运作,这个作品不像惠特克的音乐用那么多音堆,而有较多的传统和声与更多合唱中同步的点线表现。
惠特克不会看谱也进入了大学的合唱团,主修音乐教育,他本来想要成为摇滚明星,却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发现了自我。他遇到了好老师,没有因为他不会看谱而拒绝他,反而一路提携,逐步指导,并鼓励他作曲,教他指挥。大学毕业后惠特克还到茱莉亚音乐院深造,他能动手创作,他会写曲子、唱歌、指挥、弹钢琴伴奏、玩过合成器和电子鼓;他在大学音乐系、合唱团、巡回演出等实境学习;而他也富有实验的精神,勇于将自己的想法化为具体的行动,并能善用网络的优势,吸引隐藏在世界某个角落却跟自己一样对于音乐有热情的人,组成志同道合的伙伴团体,一起把疯狂的点子具体执行出来,这是音乐上的智能创作者、21世纪需要的人才。老实说,如果以台湾现行大学音乐系入学考试的考科规定,他可能一个音乐系都考不上,一个合唱团都进不了。我们学校合唱教学硕士班的同学看完“虚拟合唱团”这几年的表演,并理解他们的组织运作方式之后,感到震撼也受到启发,也许他们在未来能想象出不同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音乐生涯。科技不断地进步,21世纪的音乐人必需善用科技带来的优势,把握音乐艺术的本质与精髓,学习新的技能和传播观念。
未来学的学者里夫金(Jeremy Rifkin)提倡分布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他认为分布式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与分布式的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形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也为生物保护意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他也强调同理心的演化与扩大,希望把教育从竞争性的比赛化为互相合作、充满关怀的学习体验,努力和现在的年轻人沟通。这一代年轻人在因特网的环境中成长,习惯在开放的社群网站上互动,而在网络的世界里,信息是共享的,不是储存起来的。过去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是为个人获取利益,现在则认为知识是我们要一起承担的责任,为全人类的福祉和整个地球负责。这和惠特克在虚拟合唱团1.0版之后的体验多么相似。当其他学科或能源还在为如何分散与整合而想方设法时,音乐上已经由“虚拟合唱团”、You Tube交响乐团的运作,找到了一些可能。
最近两年来,在台湾各地已经看到一股新兴的教育改革风景,这次的改变和过去20年的不同。这一次是现场老师从自己的教室启动改革,太多老师看到学生坐在教室里的困境,也感受到自己教学热情的消失,重新思索着“老师”的任务和使命,企图借由科技解决此问题。例如将课堂“知识讲授”和学生回家自行练习“作业”的顺序对调的“翻转教室”(flipped classroom)模式,教师将课堂讲授的部分录制为影片当作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先观看,而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练习、问题解决或讨论等教学互动,以提升学习的成效。这样的理想和实际运作对于习惯听讲、不主动表达的台湾学生是挑战,有些教学实验也发现没有事先观课的学生会跟不上进度,或是对于小组讨论的意义有所质疑,这些都有赖后续实作上的改进。然而,“翻转教室”的核心精神是将学习的责任回归到学生身上,台湾的老师们试着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由教学者转型为学习的引导者。面对21世纪科技的进步及信息沟通的工具与内容的变化,教育方面对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刻不容缓。
科技为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也带来了新的课题,例如:正确解读各种传播音频视讯背后传达的文化讯息、如何视情境或需求选择适当的素材、如何合法地运用与分享网络上的音讯与视讯等;科技也模糊了以往的一些概念,例如上课与下课时间、教室场域、学校校园;挑战了一些音乐组织与运作的模式,例如:合唱、合奏、创作、音乐会等。以大学来看,各音乐系都有音乐史的课程,如果能够把最棒的老师的教学录下来,或组织教学团队对音乐史的教学进行设计,拍摄这个科目的影片,加上用心设计的学习单或测验,在网络上跨校甚至跨国形成一个共同合作的团队,那不但每位任课教师能有若干同样授课的伙伴团队来讨论教学的相关问题,学生也可以视状况修习,符合里夫金所倡导的分布式教学方法。
目前,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有所谓在线课程(online course),还有所谓的微学位的授予等,台湾大学电机系有“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执行长叶丙成教授设计了“BJ-Online”系统“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己出、学生自己评”,利用在线游戏竞赛方式,在上面互相借鉴、探讨、学习对方的题目,借用同侪的压力竞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叶丙成教授还自制了“数字学生报告互评系统”(EPES),让报告成绩由同学评比。如此则台下同学必须认真听讲,而台上同学亦可博得同侪认同。此外,叶丙成教授设计体验式简报教学法,让小学生为大学生的期末简报打分数。由于对象是小学生,因此大学生的报告内容必须深入浅出,否则将无法提起小学生的兴趣,借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认真态度。
在音乐学习部分,美国的柏克莱音乐学院(Berklee College on Music)联结音乐产业的专家开设柏克莱在线课程(Berklee Online),许多授课老师与其位于Boston的校本部是相同的;另外Boston大学也提供在线的音乐教育博士学位(The Boston University Online Doctor of Musical Arts in Music Education,简称DMA)供全世界的学生修习。
2014年的两岸四地音乐教育论坛征文作品中,很大一部分的稿件是对于文化能否传承的关注。台湾的童心创意行动协会执行长许芯玮分享了一个邹族文化保存的例子,他们学习印度河滨学校创办人吉兰·贝儿·瑟吉(Kiren Bir Sethi)在国际上推动“全球孩童创意行动挑战”(Desigh for Change),她说:“教育是为了赋予孩子们‘我做得到!’(I Can!)的力量”,台湾的团队以四阶段的学习带动年轻一代邹族青少年感受、想象、实践、分享,推动少年与孩子从自己期待的事物开始解决问题,让学生从沉闷被动,变为自己找解决方案的态度并动手实践,透过同理心、想象力展现对文化保存创新的行动力,并从成果中获得信心,这件事让许执行长回头检视自己和学生的改变时,发现了教育的价值。
美国的学者戴尔(Edgar Dale)提出有关媒体与人类学习的经验的观点,将人类经验的构成绘成一角锥形的“经验金字塔”(如下图),在教学中具有“直接至间接”“抽象至具体”的各种不同经验,学习保留率也由5、10、20、30、50逐步往上增加,数字科技让学习刺激可以跨越不同层级的媒体综合运用,多种经验在同时间可以同时运作,后续教育学的研究也许会调整经验金字塔的结构,或设下一些前提假设。
专业知识、掌握世界脉动、具有国际关怀和展现人文素养四者是国际观所需要的素养,任何人的国际观都是学习的过程,结果也一定是多种知识和价值观的混合。而每个人的知识都是从自己的文化开始,关心的问题大都也以自己的利害为出发点。若观察过去的历史,凡是进步的国家都是在理念或知识上超前或有预知能力,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最早的国际知识则和旅行、通商等涉外事务有关。今日的全球化则与国际贸易关系密切,《天下杂志》从财经角度持续关注教育课题,它们的全球视野以及对于国际化的敏锐度,总能给台湾社会提供教育者讯息与视野。面对“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挑战,高校音乐教育需要衡量当前的现实,检视校园的文化,善用科技优势,培养新一代的音乐人才。
戴尔博士的经验金字塔示意图
文化涵盖我们的信念、价值观、态度、习惯和制度体系,文化影响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或与大自然互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放在永续发展这个复杂概念的中心位置,并在“永续未来的学习与发展计划”(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中指出:永续未来的思考核心在于文化。从永续未来的角度审视文化的意涵让我体认到:文化的传承不能单从音乐教育单向来解决,需要联合不同领域的人一起努力,是全面性的工作。
今年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的主题是国际化与信息化,我一直在思考在音乐上有什么例证能让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更诗意、更贴近音乐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国际化、信息化的看法。最后,借用虚拟合唱团4.0的《飞向天堂》当作我对信息化和国际化想象的艺术化呈现,它也是电子音乐剧bliss当中的一个作品,bliss意味着“极乐、福佑、幸福”。祝福音乐教育。
有关国际化与信息化 学校音乐教育的应对的文章
笔者从台湾课程研发团队的经验出发,讨论三面九轴的“核心素养”所参考的国际组织之研究和台湾学者之研究成果,以及各国课程所强调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说明课程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本文同时还说明核心素养落实于艺术领域课程纲要的过程,并强调素养导向的艺术课程设计符合国际化的趋势。课程改革在台湾是如此慎重,在其他的国家或地区也不例外。这也是促成课程内容趋向国际化的原因之一。......
2023-11-07
基于在新媒介环境下音乐教育的学理重构,我认为重建课堂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化和舞台化,在交互实践中实现音乐课堂的创新变革。其中,立体教学就是要改变“口耳相传”的传统形态,使音乐教育方式趋向多维化、多样化。立体教学理念还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同时,课堂还应成为一个多重的舞台,既是教师展示其个人魅力和音乐体验的舞台,也是学生展示自我、分享体验和宣泄被审美欲望的舞台,更是音乐审美和创造的舞台。......
2023-11-07
譬如,作为生命重要体征的“气”,在歌唱中的运用,在我国早有发现和运用。只是到了“信息化时代”,音乐演唱(奏)技术与身体关系得到了突破性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二是从身体经验角度看,音乐演唱(奏)技术是操控身体器官及其延展部分(乐器)而制造音乐“音响”的一种技术,具有“系统局限性”。......
2023-11-07
也就是说,人的心中情感一旦产生,就要表现出来,起先是用语言表达;而感到不足之时故嗟叹吟哦用诗词表达,进而用歌唱表达;咏歌之不足时在情不自禁的情况下,自然本能地就用人原始本能的肢体语言动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了。总而言之,我国古代这些有关情感与各种艺术之间相互关系的精辟论述,生动地论证并相当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古代关于舞蹈、音乐等艺术起源于情感自然本能的流露与表现的学说理论。......
2023-11-07
通过和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所合作,QAA定义大学或学院高等教育的标准和质量,并对这些标准进行发布。该中心的评鉴工作包括系所评鉴与校务评鉴,评鉴目的在于协助学校掌握受评单位之办学现况;协助受评单位改进办学、发展特色;促进受评单位建立质量保证与改善机制;提供评鉴信息,作为学校与受评单位拟定相关政策之参考;透过评鉴与评鉴结果之公布,展现大学绩效责任。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的评鉴精神及评鉴项目概念图......
2023-11-07
代百生[2]摘要:积极参与国际专业评鉴,取得国际认可资质,提升办学吸引力;同时以参与国际评鉴为契机,完善管理制度、改革课程设置,促进系所自我完善,是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音乐课程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市场化挑战的重要举措。谨以此文回顾与反省应对国际学术评鉴加强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建设的成败得失,期待为兄弟院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2023-11-07
信息化时代的音乐教育领域,面对音乐演唱(奏)技术的再生成,在音乐演唱(奏)“技-身”关系把握上,重建身心和谐至关重要。这就是一种身心和谐状态。这也意味着信息化条件下的音乐演唱(奏)技术对传统音乐演唱(奏)技术的改造、融合,将是历史的必然。从音乐演唱(奏)过程看,音乐的整体性包括了身心的协同一致。......
2023-11-0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音乐演唱(奏)技术与身体的关系在音乐教育领域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对音乐教育中的主体“人”产生何种影响,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与协调音乐演唱(奏)技术与身体关系,这是当今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话题。......
2023-11-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