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台湾课程研发团队的经验出发,讨论三面九轴的“核心素养”所参考的国际组织之研究和台湾学者之研究成果,以及各国课程所强调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说明课程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本文同时还说明核心素养落实于艺术领域课程纲要的过程,并强调素养导向的艺术课程设计符合国际化的趋势。课程改革在台湾是如此慎重,在其他的国家或地区也不例外。这也是促成课程内容趋向国际化的原因之一。......
2023-11-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两年教育界热议的概念。那么,这个概念和音乐教育有什么关系,这个概念和音乐教育界这些年探索的民族音乐传承又是什么关系?
音乐教育界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和认识,可以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全过程,但认识的程度却有所不同。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民族音乐集成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阶段和传统文化教育阶段。
(1)民族音乐集成阶段。
1979年7月1日,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发起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的号召,又颁发了《收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规划》〔(79)文艺字537号、音民字第002号〕文件。要求全国各地重新启动这一工程,并全面详尽地对戏曲音乐、民族民间器乐曲、曲艺音乐和古琴曲等我国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作出“有计划、有步骤和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此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1980年4月)、“中国戏曲音乐集成”(1983年12月)、“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1984年3月)、“中国曲艺音乐集成”(1984年5月)搜集项目先后启动。
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但并没有真正树立起传承的意识。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阶段。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可以说是又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活动相关的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众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活动的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及传统医药等。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背景和联合国2005年颁布的文化多样性公约文件有关:
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www.chuimin.cn)
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这个阶段我们对传承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有了明确的认识,比如1999年有学者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强调要重新把民族音乐资源引入学校教育。我们也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教育部重点项目。但这个阶段我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仍然是分割的、孤立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传统音乐的乐种、曲种,并想方设法在学校里将其教唱传承。这固然是很好的。但对这些非遗传统音乐和我们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却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阶段。
2013年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在新的教育方针解读中,首次提出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随后,习近平又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表多次讲话。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使得民族音乐传承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这个阶段我们对民族音乐传承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2012年,笔者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义表述为:
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育人,使国民具有基本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修养及能力,以成就其家国情怀、道德理想、健全人格、人文精神、审美品位及创新意识的教育。其内容包含经学、蒙学、史学、文学,乐教、礼教、诗教,人文素养艺术审美,健康、养生、体育、生活,以达成修身、养成、德育的人格教育;形式题材及活动包含古文、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即包含传统音乐、戏曲、曲艺、书法、国画、对联、灯谜、武术以及各类民俗节庆等。
很显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格教育,而音乐教育正是这一人格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关国际化与信息化 学校音乐教育的应对的文章
笔者从台湾课程研发团队的经验出发,讨论三面九轴的“核心素养”所参考的国际组织之研究和台湾学者之研究成果,以及各国课程所强调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说明课程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本文同时还说明核心素养落实于艺术领域课程纲要的过程,并强调素养导向的艺术课程设计符合国际化的趋势。课程改革在台湾是如此慎重,在其他的国家或地区也不例外。这也是促成课程内容趋向国际化的原因之一。......
2023-11-07
媒介领域每一项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导致媒介环境的变化,从而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带来深远影响。这与新媒介蓬勃发展的势头及其嵌入音乐教育发展的强大力度是很不相称的。......
2023-11-07
俭朴,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历代劳动人民对劳动果实无比珍惜的真实写照,同时,历代人民对奢侈浪费行为痛加谴责,中华民族的勤俭传统主要体现在他们身上。没有勤劳,就没有财富的创造;没有节俭,就没有财富聚积,两者有机统一,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的节俭言行是中华民族节俭传统的体现。......
2023-07-31
通过和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所合作,QAA定义大学或学院高等教育的标准和质量,并对这些标准进行发布。该中心的评鉴工作包括系所评鉴与校务评鉴,评鉴目的在于协助学校掌握受评单位之办学现况;协助受评单位改进办学、发展特色;促进受评单位建立质量保证与改善机制;提供评鉴信息,作为学校与受评单位拟定相关政策之参考;透过评鉴与评鉴结果之公布,展现大学绩效责任。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的评鉴精神及评鉴项目概念图......
2023-11-07
也就是说,人的心中情感一旦产生,就要表现出来,起先是用语言表达;而感到不足之时故嗟叹吟哦用诗词表达,进而用歌唱表达;咏歌之不足时在情不自禁的情况下,自然本能地就用人原始本能的肢体语言动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了。总而言之,我国古代这些有关情感与各种艺术之间相互关系的精辟论述,生动地论证并相当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古代关于舞蹈、音乐等艺术起源于情感自然本能的流露与表现的学说理论。......
2023-11-07
代百生[2]摘要:积极参与国际专业评鉴,取得国际认可资质,提升办学吸引力;同时以参与国际评鉴为契机,完善管理制度、改革课程设置,促进系所自我完善,是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音乐课程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市场化挑战的重要举措。谨以此文回顾与反省应对国际学术评鉴加强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建设的成败得失,期待为兄弟院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2023-11-07
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视角钱文静作者简介:钱文静,上海市人,上海市杨浦区中原路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这些政策激励学校教育从学生的问题出发,选择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切入口,进行通俗化、系列化、课程化的实践和探索,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
2023-11-30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强大的军队可以擒获敌方的主帅,却不能强迫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志向。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立志求道,完善自我。对于年轻人来说,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古今中外,笃志成才的故事不胜枚举。北宋时期的包拯,自幼立志为民伸冤,报效国家。立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可中道而辍,这就是笃志。......
2023-0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