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时代下的音乐教育应对方案

国际化与信息化时代下的音乐教育应对方案

【摘要】:随之而来的反省,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音乐教育的呼唤,将有利于学校音乐教育对于国际化与信息化的应对。音乐艺术贯穿全过程,人格养成却是教育的目标与灵魂。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其实20世纪初的教育家们还是有认识的。

谢嘉幸[1]

摘 要:在国际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西方现代分科教育音乐教育的影响更趋严重。随之而来的反省,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音乐教育的呼唤,将有利于学校音乐教育对于国际化与信息化的应对。

关键词:分科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音乐教育 国际化 信息化

在国际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谈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音乐教育的呼唤,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作为人格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在经历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分科教育的肢解之后,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似乎还有着进一步被撕碎的可能。这种肢解与撕碎甚至已成现实,到了连我现在所讲的话,都可能很难被理解的地步。2014年,鲍曼在日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音乐实践的(伦理)道德意义》(The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Music-Making)的发言,表明至少有些西方学者已经意识到了伦理道德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被西方一百年来现代分科教育洗脑的我们,却对此感到别样的陌生。但其实这才是我们老祖宗的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已经把音乐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向我们说得明明白白:兴于诗,表明只有在诗意的环境,也即在艺术的环境中,人才能生长;立于礼,说明只有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人才能自立;成于乐,说明只有在乐,也即在音乐艺术中,人格才能最后完成。音乐艺术贯穿全过程,人格养成却是教育的目标与灵魂。

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其实20世纪初的教育家们还是有认识的。比如蔡元培先生就提出“美育代宗教”的观点。1902年李叔同用老六板旋律填写了《放学歌》即《夕歌》: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

我们仔细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

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www.chuimin.cn)

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

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

大家努力吧!同学们明天再会。

在这首填词的歌中,家国情怀全部包含其中。梁启超先生的“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说更是人尽皆知。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音乐教育变得如此支离破碎?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所谓“政治化歌曲运动”之后,我们似乎进入了音乐的“审美教育”阶段,尔后又陷入了网络的“小苹果”时代。

我想,首先还是从几个概念入手,来辨析这种支离破碎局面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