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心理障碍分类及矫治方法

心理障碍分类及矫治方法

【摘要】:心理障碍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都是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为有利于诊断、治疗和预防而确定的,他们之间存在区别和争论。主要包括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以及某些不良行为,如烟草依赖、酒精依赖等。对其矫正除了强制性处罚、劳教之外,适当的心理或行为矫治更有效。心理因素在这一类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心理障碍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都是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为有利于诊断、治疗和预防而确定的,他们之间存在区别和争论。下面主要介绍3种分类方法。

(一)心理学分类

1.心理过程障碍

(1)认知过程障碍

1)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感觉倒错、内感性不适。

2)记忆障碍:记忆减退、记忆增强、遗忘症、虚构症、错构症、旧事如新、似曾相识。

3)知觉障碍:幻觉、错觉、感知综合障碍。

4)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迟缓、思维奔逸、思维散漫、思维贫乏、思维破裂、思维中断、病理性赘述、思维插入、思维扩散、思维化声、语词新作、病理性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等)、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等)。

5)意识障碍: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意识清晰度降低——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神游症;意识内容变化——谵妄、梦样状态)、自我意识障碍(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双重人格、人格转换等)。

6)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减弱、注意转移、注意涣散、注意狭窄等。

7)自知力障碍。

8)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2)情感过程障碍:包括情感低落、情感高涨、焦虑、欣快、情感爆发、情感脆弱、易激惹、情感倒错、情感淡漠、情感迟钝、恐惧、表情倒错、病理性激情、恶劣心境等。

(3)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障碍:意志减退、意志增强、意向倒错、意志缺乏等。

2)行为障碍:兴奋状态、违拗、木僵、刻板动作、被动性服从、强迫性动作、持续动作等。

(4)智能障碍:智能低下、痴呆等。

2.人格障碍 包括分裂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

3.性心理障碍 包括性指向障碍(同性恋、恋童癖)、性偏好障碍(异装癖、窥淫癖)、性身份障碍(易性癖)。

(二)医学心理学分类(www.chuimin.cn)

1.轻度心理异常 一般指个体的整体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受到损害,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轻度失调,使心理活动的各个过程之间的协调性也受到了影响。多为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失调引起,虽对客观现实反映有扭曲,但生活常可自理,能完成日常生活及一般社交活动,有自知力,即常主动求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来说,与精神病学分类中的神经症相对应。

2.重度心理异常 一般指人的整体心理活动瓦解,即机体的行为严重脱离周围环境,自身心理过程的知、情、意严重不协调。这类患者部分是由于脑器质性疾病所致,部分是由于重度脑功能失调引起。常表现为言语行为失常、对自身及环境缺乏自知力,不能正常地参与社会活动和处理人际关系,还可能给社会及公众生活造成危害。与精神病学分类中的精神分裂症等重度精神疾病相对应。

3.行为问题和人格障碍 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个别行为偏离常态或人格某部分偏离常态。这些人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没有明显损害,但某一部分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多已构成违反社会伦理、信仰或法律规定,本人不能靠自己的意志把握自己,自知力保持完好。主要包括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以及某些不良行为,如烟草依赖、酒精依赖等。对其矫正除了强制性处罚、劳教之外,适当的心理或行为矫治更有效。

4.心身疾病时的心理异常 是指情绪紧张或内心冲突等心理应激,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中介影响各个器官系统而出现病变。心理因素在这一类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类患者既有躯体异常,也有明显的心理异常,且症状的表现及演变规律与心理因素有明显的关系。包括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心身疾病的心理异常。

5.大脑及躯体疾患时的心理异常 这类疾病大多是生物及理化因素直接作用于躯体各器官所致。包括大脑器质性损害、大脑发育不全、躯体缺陷、躯体疾病时的心理异常等。

6.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异常 包括某些药物作用、催眠状态以及梦境和某些特殊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异常。

(三)医学分类

目前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标准有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美国精神医院学会编写的《美国精神障碍分类》(DSM)和中华精神科学会委员会制定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3种,均对心理障碍做出了详细的分类。其中CCMD-3分类如下。

(1)器质性精神障碍。

(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心境障碍。

(5)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6)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7)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9)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10)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