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职学生网络影响与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网络影响与心理健康

【摘要】:1.网络对中职学生是非观念、道德意识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从人身攻击、不满言论、封建迷信、暴力色情、无聊信息到不受欢迎的垃圾信息和商业广告,应有尽有。

(一)网络对中职学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有助于拓宽中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据调查显示:当前中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国内报刊(74%)、网络(74%)、国内电视(66.6%)、社交(32.6%)、国内广播(28%)等。可见,网络已成为中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网络有利于中职学生增强自信心,发展个性和能力 网络有利于中职学生效率意识、平权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形成,促进其个性、能力的发展。网络的显著特点是运行的高效性,它以更快的速度传送和处理日益增加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这将有利于中职学生效率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网络中各电子网站、校园网的个人主页及个人网站等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角色实践的“虚拟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张扬,个体可以毫无顾忌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自由地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张扬其现实生活中隐藏的个性。通过从虚拟世界中社会角色的认知体验引起对现实世界中社会角色职责及义务的思考,体验内心的冲突,深入对社会和他人的认识。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认识自我的社会角色,提高自信心,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在网络上,网际关系是非中心化的,这一特点使网民的意识和思维进一步走向平等和双向沟通,思维方式更加多样化,促进中职学生平权意识的形成。因此,网络有助于中职学生全球意识的形成。中职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新观念的形成将对中职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3.网络有助于中职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改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世界越来越成为中职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网络世界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中职学生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中职学生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从而产生了中职学生的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种全新的人际关系,比较容易突破传统交往方式中存在的年龄、性别、地位、身份、外貌等影响因素的限制。通过网络,人们可以直接交往,从而免去了彼此的客套、试探、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对于中职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为性格内向、羞于言谈、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中职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打开了方便之门。

4.网络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网络信息容量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学术信息、经济信息及各种各样的新闻,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而且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于一体。中职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文化知识和社会信息,可以在网上直接访问有关领域的资深人士或专家,可以在网上进行包括专业知识、趣味知识、生活知识、外语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可以在网上尽情地漫游、寻访、搜索各种类型的信息库、图书馆,可以围绕关心的问题在网上与一群人展开讨论等,而且这种“网络获取”与传统的书籍、报刊、课堂的获取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高效性、便捷性和廉价性。网络为当代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打破传统思维束缚的环境,有助于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网络对中职学生的消极影响(www.chuimin.cn)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中职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

1.网络对中职学生是非观念、道德意识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从人身攻击、不满言论、封建迷信、暴力色情、无聊信息到不受欢迎的垃圾信息和商业广告,应有尽有。这些不良信息广泛而无节制地传播,对于思维模式、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尚未定型的中职学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其中,网络以自身快捷的优势,正在成为中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那些宣传色情、暴力、种族主义、民族歧视、宗教仇恨、分裂主义等“垃圾信息”会通过网络乘虚而入,快速传递给中职学生,极易对他们形成诱惑,严重危害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

2.网络容易引发中职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网络心理障碍是指因无节制地上网导致行为异常、人格障碍及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其表现为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随后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不上网则情绪低落、疲乏无力、外表憔悴、茫然失措,只有上网后才能恢复正常。中职阶段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大不相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这种虚拟的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迷恋上网使中职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的机会大为减少。热衷于虚拟交往使部分学生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缺乏耐心,造成人际关系和角色错位,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淡化,趋向于社会分隔化和个人孤立化,其孤独感会越来越强。中职学生由于过分依恋网络,流连于数字化的在线空间不能自拔,导致了网络恋情、网络孤独症、网络不道德行为、网络人格心理失真(又称网络自我迷失)、网络成瘾综合征等网络心理障碍。

3.网络对中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的全新世界,多元化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等各种信息大规模地跨国界流动,客观上加剧了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很容易使中职学生受到西方政治、思想观念的影响。那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文化思想、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信息,使上网的中职学生身居斗室而纵览天下,在感受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不健康的、不客观的、不科学的信息也对缺乏分辨力的学生产生误导作用。

4.网络容易诱发中职学生出现网络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网络提供了独特的“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客观上容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发泄的欲望。这种欲望若不加节制和纠正,就有可能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状态,走入破坏性发泄的误区。在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进行网络行为。而这种网络行为常常又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制约,且道德的约束有限,于是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真空就造成了无限制道德行为的真空,常常出现各种网络道德问题。在这种道德真空的环境下,网络在给学生展示和提供一个高度开放的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准则提出了挑战。同时,现实社会中大家熟悉、一致认可的某些“游戏规则”也失去了效力,这就可能造成中职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失控,导致一些中职学生在网上的消极、不道德甚至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