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摘要】: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为重要。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生物遗传因素 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其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为重要。如对双生子与寄养子进行研究,一出生就离开父母的同卵双生子与在同一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相比,他们具有相同的基因与不同的环境,但他们在人格特质上很接近,这说明遗传是影响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2.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自然物理因素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表明,气温会影响某些人格特征出现的频率,如天气闷热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发生攻击性行为。此外,地理环境对人格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我国北方人大多豪爽,南方人大多细腻。总之,在不同自然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但自然物理环境并不对人格起决定性作用。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的强弱而异,这要看社会对文化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容许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也更大。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www.chuimin.cn)

4.早期童年经验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西方一些国家的调查发现,“母爱丧失”的儿童(包括受父母虐待的儿童),在婴儿早期会出现神经性呕吐、厌食、慢性腹泻、阵发性绞痛、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复感染,这些儿童还表现出胆小、呆板、迟钝、不愿与人交往、敌对情绪、攻击和破坏行为等人格特点,这些人格特点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5.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生物遗传因素,也具有社会“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话不无道理。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征,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己的人格,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6.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班集体、同学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也是学生人格成长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教师的期望使学生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另外,学校是同龄群体聚集的场所,常对人格发展产生“弃恶扬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