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自我意识不仅是在种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到了人类阶段才形成的,而且在人类个体发展中,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逐步发展的。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年的时间。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为“客观化”时期。

自我意识不仅是在种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到了人类阶段才形成的,而且在人类个体发展中,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在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同社会的人相互作用中才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的能力。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逐步发展的。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年的时间。它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起始于婴幼儿期,萌芽于少年儿童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而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自我意识得到了良好发展,人就会生活得有信心、有动力,了解和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进一步迈向成熟的阶段。

(一)威廉·詹姆斯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说

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的发展有3个阶段:躯体我、社会我和精神我。人最先从身体中知道自己的存在(躯体我);而后与人交往,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中以及社会角色中,体验出社会我;最后,从生活的成败得失以及心理发展,逐渐形成精神我,支配自己的一切意识行动。

1.躯体我 是指在人的躯体条件上形成的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意识,包括支配感、爱护感,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态,约在3岁时开始成熟。

2.社会我 是指被他人了解的个体,即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意识,主要受他人看法的影响,从3岁到青年期逐步形成。

3.精神我 是指人内在的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心理特征的意识,如性格、气质、情绪、智能、行为、理想等。(www.chuimin.cn)

(二)我国心理学界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发展模式。

1.生理自我 人出生时,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明确做出反应;2岁左右的儿童,掌握了第一人称“我”的使用,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2.社会自我 从3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教化影响最深的时期,这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惯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青少年开始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从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受权威或同伴评价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为“客观化”时期。

3.心理自我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这期间自我意识经过分化、矛盾、统一,日益趋于成熟。此时个体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认识和评价外部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动力,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自我发展时期。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心理自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