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为重要。......
2023-11-07
自我意识不仅是在种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到了人类阶段才形成的,而且在人类个体发展中,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在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同社会的人相互作用中才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的能力。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逐步发展的。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年的时间。它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起始于婴幼儿期,萌芽于少年儿童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而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自我意识得到了良好发展,人就会生活得有信心、有动力,了解和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进一步迈向成熟的阶段。
(一)威廉·詹姆斯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说
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的发展有3个阶段:躯体我、社会我和精神我。人最先从身体中知道自己的存在(躯体我);而后与人交往,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中以及社会角色中,体验出社会我;最后,从生活的成败得失以及心理发展,逐渐形成精神我,支配自己的一切意识行动。
1.躯体我 是指在人的躯体条件上形成的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意识,包括支配感、爱护感,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态,约在3岁时开始成熟。
2.社会我 是指被他人了解的个体,即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意识,主要受他人看法的影响,从3岁到青年期逐步形成。
3.精神我 是指人内在的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心理特征的意识,如性格、气质、情绪、智能、行为、理想等。(www.chuimin.cn)
(二)我国心理学界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发展模式。
1.生理自我 人出生时,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明确做出反应;2岁左右的儿童,掌握了第一人称“我”的使用,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2.社会自我 从3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教化影响最深的时期,这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惯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青少年开始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从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受权威或同伴评价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为“客观化”时期。
3.心理自我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这期间自我意识经过分化、矛盾、统一,日益趋于成熟。此时个体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认识和评价外部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动力,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自我发展时期。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心理自我成熟的标志。
有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为重要。......
2023-11-07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人贵有自知之明”表明正确自我认识的困难和重要。自我观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人格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正确评价主客观的差异,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激发自我控制的动机。......
2023-11-07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活着是有意义的,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为意义而存在;而动物只为活着而活着,无理想、无追求,仅有本能的满足。人的生命具有双重性,一是肉体生命,二是精神生命,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命的存在就谈不上生命的意义。我们反对脱离生命空谈“意义”,反对以生命的牺牲为代价,而赞叹死的光荣。(三)实现生命价值与发展生命比较起来,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乃是目标中的最高层次。......
2023-11-07
(一)采取多样化的性心理教育形式为了帮助和引导中职学生科学地认识性,理性地把握性,树立科学的性观念和性态度,应当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和形式。中职学生应认识到性发育是人生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切不可把性欲望和性冲动看成是低级下流的现象;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其次要积极引导中职学生参与异性间的正常交往,满足心理需要并达到性心理平衡。......
2023-11-07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工业增加值和人均GDP增加值同步增长,职业教育的比重将大大增长。通过对国内近30年的工业增加值统计分析,每年工业增加值的指数基本上都高于人均GDP的增长指数。面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对。......
2023-11-07
根据我国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心理和社会角色特征,其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可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智力正常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也是衡量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是中职学生人格的核心,能有效地支配其心理行为。......
2023-11-07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他们强烈意识到健康不仅是躯体上无病,体格健壮,更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023-11-07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生理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职学生心理的发展,但它仅为其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础,心理发展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家庭是影响中职学生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基础,在家庭生活环境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气氛、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中职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
2023-11-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