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一)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是学习活动赖以高效进行的动力因素。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育情景中和老师指导下,凭借掌握间接经验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活动极大地影响人类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发展。同时,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又对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作用。人的学习活动与人的心理健康两者互为基础,相互影响。

(一)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

1.智力因素 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它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可教育性程度。

(1)观察力: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如通过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变化规律。

(2)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如长时间全神贯注地做某一件事。

(3)记忆力:是指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信息的能力。如背诵英语单词

(4)想象力:是指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如依据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想象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5)思维力: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会逐渐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和经验分类归纳。

2.非智力因素 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是学习活动赖以高效进行的动力因素。

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

(1)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属于最高层次,对学习活动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和持久的影响作用。

(2)第二层次:指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性格与气质等个性心理品质,属于中间层次,对学习活动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

(3)第三层次:指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成就动机以及自制力、荣誉感等,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对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www.chuimin.cn)

总之,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智力因素的发展会促进非智力因素积极方面的发展,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方面对学习具有调节、控制、维持和补偿的功能,是促进智力因素发展和提高学习质量的强大动力。

(二)学习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学习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良好的学习状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概括如下。

1.学习能够开发智力和潜能 俗话说:“刀越磨越快,脑子越用越灵。”“用进废退”的科学原理同样适用于此。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都能通过频繁使用得到训练提高。

2.学习能够提高各种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总是在一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活动中获得和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些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运筹时间的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而这些能力都是通过学习活动获得和提高的。只有通过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3.学习能够促进正向情绪情感的产生 学习满足人的求知欲,学习中的收获给人一种成就感。乐于学习的人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和精神寄托。学习中增长的经验、明白的道理能使人自觉借助理智的力量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当情绪情感难以自控时,可通过学习转移注意力。

4.学习能够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只有多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才能不断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5.学习能够使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心理健康的促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而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对提高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才能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三)学习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就其本身来讲,学习是掌握知识开发智能的复杂心理活动过程,如果不遵循学习心理活动规律,学习活动存在的不利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

从学习的强度来看,学习负担如果过重,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精神高度紧张,出现学习焦虑现象。此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调节,没有采取适当的劳逸结合的方法,就容易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由于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支配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因此,除完成学校的指定课程外,还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其他知识。如果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不健康,就易造成心理污染,使那些辨别能力差、抵抗力弱的学生受到伤害。另外,如果学习内容难度过大,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

从学习方式方法来说,如果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当,就易造成所下功夫与所得成绩不成正比的现象,即出现很努力地学习却总也不见成效的现象,学习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长此以往,学生易出现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致使恶性循环,影响其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