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一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

一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

【摘要】:根据对中职学生的调查,自卑、孤僻、社交恐惧、自负、嫉妒、猜疑、自我中心等人际交往障碍最为常见。认识和克服这些障碍,有助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些中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自我认识不足,过低地估计与评价自己,产生自我损害倾向,加上消极的自我暗示,从而抑制了交往的自信心,限制了交往能力的正常发挥,导致社交失败。

根据对中职学生的调查,自卑、孤僻、社交恐惧、自负、嫉妒、猜疑、自我中心等人际交往障碍最为常见。认识和克服这些障碍,有助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自卑

1.自卑的表现特征 自卑是由于意识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与品质,轻视自己,担心失去别人尊重的心理状态。通俗地说,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又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自卑一般表现为忧郁、悲观、孤僻,任之发展下去,就会成为性格的一部分,影响人的能力发展。自卑严重者,大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他们感情脆弱,常常自惭形秽。实际上自卑者并不一定是能力低下,而是凡事期望过高,不切实际,过于追求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受他人拒绝,所以,在交往中感受到苦闷、抑郁,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之内。有些中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自我认识不足,过低地估计与评价自己,产生自我损害倾向,加上消极的自我暗示,从而抑制了交往的自信心,限制了交往能力的正常发挥,导致社交失败。失败的结果反过来又验证了自我认识和期望,进一步强化了自卑。他们认识自我时,往往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结果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等,悲观失望,甚至对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自叹不能完成而轻易放弃。

2.自卑的心理调适 自卑心理在中职学生咨询者中很常见,因为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高度发展时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自卑心理是很正常的。对于自卑心理的处理,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自我期望,客观认识自己:自卑者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最简单的方法是在社交场合经常提醒自己做到“六不”,即不过分自谦,不在乎别人的评论,不许说自己不行,不拿他人的标准看待自己,不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不怕一时的失败。

(2)改变不合理观念:所谓不合理观念是指那些认为自己应该完美无缺,否则就不堪设想、糟糕至极的过于概括化、绝对化的观念。自卑者在认知上大都受这种观念之害。

(3)修正理想标准: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但理想的建立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理想标准的确立应当以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为原则。只有这样,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增强自信心。

(4)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这是一种纯心理学的调试方法。在行动之前,要多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体验过去成功的快乐,增强信心,不断提醒和激励自己,使自己在心理上确信能够获得成功。

(5)学习自信行为:因自卑而妨碍交往的中职学生,还应当在交往中学习自信行为,特别是在同那些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时更应如此。如锻炼自己能径直向对方走去;讲话时敢于盯住对方的眼睛;讲话时声音洪亮,不吞吞吐吐;当对方声音超过自己时,要学会故意将声音放低,使对方听自己的,掌握交往主动权等。

(二)孤僻

1.孤僻的表现特征 孤僻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封闭内心的性格障碍,其表现为不随和、不合群、封闭自我、独来独往。孤僻是一种不愿与人交往的精神状态。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天生有一种合群倾向,喜欢同他人在一起,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需要友谊、爱情。然而,现实中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与人交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人们的自我评价大多以周围人的评价为参照标准,而孤僻者常无视他人的看法,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自我评价高者,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当在人群中找不到这种感觉时,便退缩到自我的小圈子中;自我评价过低者,感到低人一等,同别人在一起压抑,于是宁愿自己独处。

(2)遭遇生活中的重大挫折,特别是童年时的心灵创伤:儿童在长期消极心境下,如父母离异和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或过分保护,都易导致孩子的孤僻性格。

(3)兴趣爱好贫乏:与周围人缺少共同语言,或过分沉迷于自己的嗜好而很少与人交往。

(4)交往技能不足:在与人交往时处处受挫,于是日益退缩,孤僻起来。

2.孤僻的心理调适

(1)改变性格:孤僻者往往有性格上的弱点,一般表现为内向、固执、我行我素、喜欢独处等。可以通过前面的自信训练改变,但最有效的办法是投身到交往活动中去体验交往的乐趣,锻炼交往的能力,时间长了,自然会有所改善。

(2)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走向人群时,才会感到坦然。健康的交往是双方平等的,尊重别人的同时保持自尊,这样有利于走出自卑或清高的误区,摆脱孤僻之苦。

(3)综合矫治,因人而异:由于孤僻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有的由单一因素引起,有的由多种因素促成,所以应区别对待。如幼年时受过精神创伤的同学可以请心理医生进行分析治疗;因技能欠缺而回避交往的同学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社交能力训练。另外,孤僻者也可以从自信训练和敏感训练中获益。

(三)社交恐惧

1.社交恐惧的表现特征 社交恐惧是指在社交中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感反应,其最大特点是怕见人,跟人交往时害羞脸红,说话紧张,不敢看对方眼睛,甚至回避任何交往。

社交恐惧有的属于气质性恐惧,如抑郁气质类型的人,性格多内向,敏感多疑,害怕与人交往;有的则属于挫折恐惧,如在某一次较大场合的交往中受过刺激,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随之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构成了遇到交往就恐惧的不正常心理状态。也有人过分关注别人的评价,总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或自己讲话伤害了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就是不愿意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在中职学生中还有一种属于异性恐惧,就是在同异性交往中感觉不自在,在异性面前心情紧张、手足无措,以至于不敢与异性接触,逃避与异性的正常交往。还有的人是自幼社会交往少,长期独处已经习惯,一旦与人交往,就会打破心理平衡而引起恐惧。

2.社交恐惧的心理调适 为了克服社交恐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自己恐惧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时即使仅仅是找到原因,也可以大大减轻恐惧症状。

(2)改变个性中的不良气质因素:抑郁气质在交往中常给人紧张呆板的感觉,会令人不愉快,反馈回来,本人就会更加紧张不安,造成恶性循环。为此,在开始交往时,不妨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而不去顾忌别人的反应,这样在交往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形成自我体验的良性循环。气质虽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但并非完全不可改变,而且,通过努力也可以扬长避短。

(3)克服完美主义倾向:追求完美是一大误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总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完美印象,就会永远得不到满足和快乐,所以应顺其自然,对他人和自己都不要求全责备。

(4)强行将自己置于社交情况下,迫使自己交往,在交往中学习技巧,开始可能很难堪,但时间长了就会交往自如。(www.chuimin.cn)

(四)自负

1.自负的表现特征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职学生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会越来越感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于是,在一些自信、自尊、优越感比较强的中职学生中,就会出现自负的心理问题。自负的人总觉得自己的一切都高人一等,喜欢自吹自擂,喜欢别人奉承自己,受不了一点批评,如果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往往就会认为别人只是因为妒忌自己才故意与自己作对。与自负的人交往,常常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这种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谦让,通常想问题、做事情都从自我出发,不能够从其他人的角度出发,他们盛气凌人,喜欢指挥别人,觉得只有自己的决定、见解才是正确的,对的永远是自己,错的永远是别人。

2.自负的心理调适

(1)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接受批评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2)与人平等相处: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3)提高自我认识:要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他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4)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仅仅代表着过去的成功,但它并不代表现在,更不能预示将来。

(五)嫉妒

1.嫉妒的表现特征 嫉妒是指在社会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感情。爱嫉妒者一般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看见别人进步或取得成绩,不是高兴和迎头赶上,而是无端攻击和诽谤。这种炉火有百害而无一益,它不但给对方造成伤害,而且折磨嫉妒者自己的心灵。巴尔扎克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所以,中职学生要自觉地摆脱嫉妒的困扰,一方面克服自己的嫉妒感,另一方面学会应付他人的嫉妒。

2.嫉妒的心理调适

(1)克服自身的嫉妒感:①以竞争代替嫉妒,当别人比你强,你感到心理不平衡时,化嫉妒为动力,依靠自己的才智,堂堂正正地超过对方,这既无损于他人又有益于自己。②全面看待自己和他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增强自信,便不会嫉妒他人。如同桌口才好,非常惹人喜爱,你自愧弗如,但自己的诚实守信,也能赢得同学持久的喜爱和欢迎,这样,心理就会平衡。③以积极方式消除威胁,你所嫉妒的人往往在某些方面给你造成了困扰,你可以扬长避短,以己之长胜其之短,消除不良心理影响。相反,你若妒火中烧,甚至伺机报复,只能害人害己。④加强修养,开阔眼界,嫉妒感严重的人往往有个性缺陷,目光短浅,易受到外界影响。所以,应加强修养,重塑个性。要把眼界放开一些,看到别人做出的成绩也会推动本集体的发展,也有利于大家的进步。这样,你就会为他们的成绩感到欣慰,“心底无私天地宽”。

(2)学习应对他人的嫉妒:①帮助别人,不要只顾自己进步,不妨向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乃至一些实际的帮助。②主动与对方交流,受到他人嫉妒时,许多人往往轻蔑、厌烦、回避对方。其实,你不妨主动找对方谈谈心,帮助他调整注意的中心,诚恳地指出他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用真诚和友善化解其嫉妒心理。③越是成功,越要尊重别人,你之所以受到别人嫉妒,往往是由于你给别人造成了困扰,当然这证明了你的实力和贡献。但是,你若一味无视别人的嫉妒,也会给自己带来一系列麻烦,所以,遇事不要咄咄逼人,凡事都争个高低,越是有所成就越要谦虚、谨慎。④应看到嫉妒是一种变相的恭维,是以曲折的方式认可自己的成功,所以不必对嫉妒愤愤不平。

(六)猜疑

1.猜疑的表现特征 猜疑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不信任的复杂内心体验。一个人猜疑心过重,对谁都不信任,对什么事都不放心,整天疑心重重,便会成为社交障碍。在社会中,心存一定猜疑是有益的,属于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但猜疑心过重则有害无益,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胡猜乱想,知觉就会出现偏差。“疑人偷斧”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猜疑者的心理误区。猜疑者首先下结论,而后只选取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从而越看越像,更加信以为真。猜疑者不仅自己痛苦,也会挫伤别人的感情。例如,宿舍中若有一位同学猜疑过重,室友就会感觉很别扭,平时不敢随便开玩笑,一举一动都很拘谨。

2.猜疑的心理调适

(1)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遇事不要主观臆断,先入为主,而应学会先观察,搜集正反两方面的信息,然后分析、判断,再得出结论,并且要善于用事实检验论断,勇于推翻原有论断。

(2)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猜疑者往往凭感情用事,一旦怀疑别人,冲动的情绪就会使他只看到单方面的信息,强化了错误推测。所以,在情绪激动时,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做一些其他事情,等冷静下来后再进行分析、判断。

(3)要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己实力的认可,是必胜的信念,是立世之本。树立了自信心,就会减少对别人的胡乱猜疑。

(4)要客观了解他人:猜疑者不信任别人,而不信任常来自对他人的不了解。所以,应学会观察他人、了解他人,同时倾听周围多数人的评价。当你了解对方是正直、善良的人,就不要随便怀疑人家了。

(七)自我中心

1.自我中心的表现特征 自我中心的症状与表现主要有:过于关注自身的状况,如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学习成绩、工作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在与别人谈话时,总是谈“自己”,以“我”打头,不愿听别人的有关情况。天天总是忙自己的事,不愿与他人交往,很少帮助他人。在做抉择时,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而认为别人都是错误的。别人很难进入其内心世界,在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唯我独尊,唯我最好,唯我做得对。在与人相处时,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经常无端怀疑别人,认为他人一定时时事事关注自己,自己一定是新闻人物。如果自己做错了事,则认为别人总在笑话自己,看见别人悄悄说话,就认为是在讲自己的坏话,极端的神经过敏。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总是从自我角度考虑,如“我认为……”“他们应该这样做……”“他们不该这样对待我”“我讨厌他”等。

2.自我中心心理的克服 自我中心是一种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自我中心的人在交往中,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永远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每位中职学生都应认识到,只有走出自我中心的心理误区,主动帮助别人,才能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认识到“自我中心”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健康的人从最初的关注自我到逐步地关注他人,并扩展到整个社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必须不断主动地去接触外界,了解外界,主动沟通他人,获得他人的信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2)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产生矛盾,每个人都应当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让步。在兼顾自我权利与欲望满足的同时,不能只顾自己,而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中都只有自我,人类正常的生活、社会正常的发展就无法得以实现。

(3)要做对他人负责任的人,使自己有一种使命感,要认识到人不仅仅只是为自己活着,这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每个人的奉献,才变得丰富多彩。中职学生要走出故步自封的天地,去接纳别人,去追求精彩人生,去探索自己的价值,承担社会责任,不依赖他人,不期望他人的回报,积极地工作、学习、娱乐,树立崇高的信仰。

(4)在行为上要加强自我修养,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基础之上。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学会接纳、宽容异己。只有能够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承认自己的错误,才有可能通过批评改掉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对那些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要学着去理解。尝试主动与人交流,可以和他争论,但目的应放在解决问题上,不要总想着以击败对方为快。其次要与人平等相处。平等相处是要求自我中心的人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和身份与别人相处,不过分苛责别人,也不冷眼看人,这样才能使人际交往的天平始终处于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