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成果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成果

【摘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他们强烈意识到健康不仅是躯体上无病,体格健壮,更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中职学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根据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早已从单一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发展。但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不生病就是健康的概念上,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他们强烈意识到健康不仅是躯体上无病,体格健壮,更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适应环境、社会变化的能力,保持健康的行为。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教育对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塑造健康人格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倾向。在学校教育中,应当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事实证明,一个心理素质不健全的人,不可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良性的反应,也经受不住外界的压力。相反,有着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情绪状态,在压力面前,能够应变自如、处之泰然,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使自己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强化学生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适应能力的保障。实践表明,心理健康的人经常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可以使人记忆力增强,观察力提高,并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实现智力的充分发展。此外,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适应多变的环境,融洽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创造出更大、更多的智力成果。

3.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够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www.chuimin.cn)

4.帮助学生增加心理知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期望值,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若离开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能明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盲目制订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去追求所谓的自我实现,尽管目标宏伟,愿望美好,其结果往往会导致信心丧失、目标落空。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帮助中职学生从实际出发,确立远大而又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鼓励他们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使他们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追求中得到满足和喜悦,在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5.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心理健康所持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还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维护心理健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多种优良的人格和性格因素,如热爱集体、公正无私、正义感、同情心等都是与学生的思想品德紧密相关的,没有健康的人格就不可能有高尚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