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摘要】: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生理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职学生心理的发展,但它仅为其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础,心理发展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家庭是影响中职学生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基础,在家庭生活环境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气氛、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中职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一)生理因素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逐渐向成人过渡,在这个阶段,心理因素(情绪、思维、自我意识等)的发展往往不协调,因此,较容易出现自我意识的消极调节。有些女生常因自己长得不够漂亮、身材矮小、肤色黝黑而感到苦恼;而男生中因身材不够高大、魁梧而感到自卑的也大有人在。有先天生理缺陷的学生,自卑现象更为普遍。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腺开始分泌性激素,促进了第二性征的发育,从而唤起性冲动,使性意识逐步萌芽。此时,异性相吸、彼此接近、互生爱慕的现象是正常的,但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理解不当,常产生一些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生理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职学生心理的发展,但它仅为其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础,心理发展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要与这两种因素发生联系,同时受到这两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人所处的外界环境,就其范围而论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人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国家等;微观环境是指人所生活和活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宏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微观环境的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环境,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长期、固定的老师。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非常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影响中职学生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基础,在家庭生活环境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气氛、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中职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直接影响着家庭每个成员的心理,这种长期的影响会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累积效应。父母关系不良、家庭气氛紧张,尤其是父母离异,往往会使子女形成冷漠、自卑、多疑等不良人格特征,这些不良人格特征会使中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敌视心理和道德方面的缺点。另外,亲子关系的好坏也会对中职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2)教养方式:有的家庭缺乏正确管教子女的原则和方法。他们对孩子动辄打骂或变相体罚,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望而生畏,缺乏安全感。也有的家庭不民主、不和谐,常以专横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孩子对家长产生冷淡和消极心理,甚至引起不满和仇恨。(www.chuimin.cn)

(3)家庭经济状况:据调查,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学习、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常常使他们处在焦虑状态,严重的甚至精神失常,被迫休学或退学。

2.学校因素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教育的场所。目前,我国教育战线建设总体来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严重危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

首先,一些教师对中职学生持贬抑性的评价。一些中职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上课敷衍了事,教育方法上也存在一般化、简单化的毛病,对“差生”不是耐心细致地教育,而是采用惩办主义,体罚学生。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但不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使他们对老师产生抵触或反感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化。

其次,一些学校片面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看重学生的分数,忽视对学生的德育,认为功课好、分数高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再次,一些教师自身存在着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过于情绪化,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和不稳定的情绪常常造成学生某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的,中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必然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中职学生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而自己学历偏低,担心毕业后就业困难,以及社会上一些不正当竞争现象会加剧他们今后的就业困难。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即使自己学习成绩再好也未必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从入学之初就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自卑感严重,产生忧郁情绪,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恐惧感。

大众媒体对暴力、色情、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内容和观念的传播、渲染,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溺于网络,迷恋网络游戏或聊天,这些都引发了部分中职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