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的区别:探索创造性德育

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的区别:探索创造性德育

【摘要】: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学校传统德育活动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是为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服务的。学校传统德育活动工作在某种意识上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

那些主张心理教育学校传统德育结合的教育者与学者往往重视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的联系,在他们看来,心理教育与传统德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联系:心理教育是学校传统德育活动的基础;心理教育渗透在德育活动之中;心理教育应该是学校传统德育活动的归宿;学校传统德育活动对心理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因此他们认为两者应该结合起来。但他们主要是试图利用两者结合来解决学校传统德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这在理论上不可能的,因为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是两个不同的理论范畴,它们在具体内容、理论依据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1.两者的内容不同。心理教育要处理的内容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以及基本的心理知识。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

2.两者的具体任务不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是为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服务的。也就是说,学校传统德育活动从社会需要出发,通过教育使学生社会化后融入社会集体生活。心理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和谐,它要使学生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心理特征,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并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谐调的生活模式。也就是说,心理教育从个人需要出发,在乎的是学生个人的幸福与成功等个人性目的。

3.两者依据的理论不同。心理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为基础,普及性的心理知识教育也十分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作依据。而学校传统德育主要是以辨证唯物主义、政治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为理论基础。

4.两者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主要采用思想政治课程来实施,运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陶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则注重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和双方平等交流等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www.chuimin.cn)

5.教育评价的标准不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工作在某种意识上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因而,可以采取价值评判标准评价德育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思想行为“符合”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就给予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教育虽然也为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因而,不能用价值评判标准来评价心理教育目标达成与否,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而无好坏之别。三、片面强调两者的结合可能会带来两个新问题。

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结合在实践中也存在困难,因为心理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只能在自身的实践范围内,即使所能处理的那些传统德育中的难题,也只不过是原本属于心理教育范畴但被当作传统德育问题处理的问题。片面强调两者的结合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德育化加剧,或者出现德育问题心理化现象。

1.心理问题德育化。我国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就存在心理问题德育化的倾向,很多人把心理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把心理问题当作传统德育问题来处理。其主要原因是:⑴建国以来,我国德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人们的心理问题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到目前仍有许多教育者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⑵长期以来,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注意力主要放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心理素质和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⑶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⑷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在今天,心理教育还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远未受到社会的真正重视,强调两种教育结合可能会导致德育工作者更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和政治意识问题来处理,并采取德育方法开展心理教育,以及运用德育评价标准来评判心理教育,从而加剧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倾向,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2.德育问题心理化。心理问题德育化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土壤,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知识教育的普及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和政治意识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教育代替德育,用心理教育取代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甚至有些德育工作者认为心理教育可以处理学生在德育中出现的一切问题。这一方面致使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致使教育者对心理教育期望过高,从而导致了德育的弱化与心理教育的超负荷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