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探索创造性德育

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探索创造性德育

【摘要】: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

中学生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1)环境调整法。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www.chuimin.cn)

(3)行为强化法。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结合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心理教育活动热,如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一时间,心理教育也逐步走进了大学和中小学,许多人甚至认为心理教育能解决人们的一切困惑。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要求将学校传统德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的呼声日高,一些教育者试图用心理教育来解答学校传统德育工作遇到的许多需要解答却又难以解答的问题,并有理论工作者在理论上阐述了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结合的理论依据,主张将两者结合起来。这些主张有一定的道理,使得在方法上两者可以互资借鉴,但笔者认为两者在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和运作方式上还有很强的不可调和性,片面强调两者的结合可能会带来的两个问题,因此心理教育与传统德育的结合应该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