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创造性德育的心理因素

创造性德育的心理因素

【摘要】: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同学们对周海的派头惊叹不已,周海也因自己的一掷千金而自鸣得意。

2.消极的情绪体验。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事例二]:因哥们义气打架斗殴某市高一(1)班学生方宏伟躺在医院里,因失血过多而面色苍白。原来,昨天同班好友蒯彪找到方宏伟,让他一起去教训教训高一(2)班的李和林,因为李和林总是带着一帮人欺负蒯彪。方宏伟和蒯彪是铁哥们,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结果,他们和李和林一帮人恶战了一场,最后,方宏伟被人捅了一刀,昏迷在打斗现场。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www.chuimin.cn)

[事例三]:因自视甚高性格孤僻。某中学高二学生谭明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拿第一,让同学们羡慕不已。他也因此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其他同学智商太低、太笨,完全不能同自己相比。他从来不和班上的同学讨论学习问题,也不在一起聊天玩耍,而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傲视一切。原本对他敬佩不已的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谭明,谭明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最后,整天除了学习外,不再有任何同龄青少年的生活乐趣。

4.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事例四]:小偷小摸成癖好。某市高一学生程胜家庭环境不错,生活条件很好。可是他每次逛超市时,时常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货架上偷拿一些并不贵重的物品,他把它们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带回家。每次小偷小摸的时候,程胜也担心被人发生,名誉扫地,但是偷窃的快乐总是占上风,他总是乐此不彼。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