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道德教育目标的创新-创造性德育探索

中国道德教育目标的创新-创造性德育探索

【摘要】: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目标的创新,指要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德理念,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总要求,核心是培养新型主体人格,其基本结构可概括为四种精神。

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目标的创新,指要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德理念,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总要求,核心是培养新型主体人格,其基本结构可概括为四种精神。

1.爱国精神。中国道德教育首先要培养受教育者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主体意识,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深厚的爱国情感;了解国史、熟知国情,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把个体的人生理想与民族的共同理想联结起来,在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发扬民主精神,以国家主人翁态度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伦理精神。中国道德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树立人己一体、义利结合、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环境道德规范以及国际通用规则;正确处理自己、他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崇尚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提升精神境界;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能对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尽责。(www.chuimin.cn)

3.创新精神。“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中国道德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大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之具有开放的视野、改革的观念和创新的追求;对已有知识和传统思想道德能进行独立思考、理性批判,敢于突破陈规、挑战权威、探索真理;发展自信开朗、竞争进取、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富于想象、乐于创造的创新人格;增强适应变化、承受挫折、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

4.自律精神。“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国道德教育要注重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需要,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面对纷纷复杂的思想文化影响,能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吸收有益的营养,抵制腐朽的文化,抗御不良的诱惑;能把进步的道德理想和合理的行为规范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习惯,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实行自反自省、自我调控、自我修养;能把自身德性发展、人格完善的需要和愿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