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研究:构建网络研修社区模式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研究:构建网络研修社区模式

【摘要】:利用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混合式培训平台构建网络研修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如图8.8是构建网络研修社区的模型图,模型图形象直观地描绘了网络研修社区中各个角色的定位、发挥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网络研修社区中四类资源的转换关系如图8.9所示。通过参与网络研修社区,经过一定阶段的过程性材料的积累,以研修报告和简报的形式呈现个人和小组的发展历程和教研成果。

利用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混合式培训平台构建网络研修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如图8.8是构建网络研修社区的模型图,模型图形象直观地描绘了网络研修社区中各个角色的定位、发挥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图8.8 网络研修社区模型图

(1)搭建网络研修支持平台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混合式培训支持平台是网络研修社区构建的基础,平台为网络研修提供技术环境、学习资源。在网络研修平台中提供“个人学习空间”,研修学员登录平台后,进入自主学习空间,可以进行课程学习、查看学习进度、参与自身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与区域校本研修,并可以与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在网络研修平台中提供“学校社区”,学校内部同一个教研组的老师可以组织校本研修活动,有教研组长发布活动,教研组其他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探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获得实践感悟,提升学校教学整体水平。在网络研修社区中提供“区域社区”,一个区县中同一学科的教师可以开展教师工作坊活动,由区县管理员建立不同学科工作坊,学校辅导教师对工作坊进行管理和组织,区域内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参与工作坊活动。

(2)依据MOOC形式开发课程资源,重视生成性资源的作用

依据中小学教师混合式培训的要求,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依据MOOC形式开发的课程资源,每个微课视频资源的时长不超过15分钟,解决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平台进行学习。开发出的网络课件包括微课视频、案例操作视频、作业与讨论、阅读与拓展,做到内容齐全,教师在学习时完成一个全过程。

(3)网络研修社区中的资源转换模式

网络研修社区中的资源分为四类:课程资源、初级资源、再生资源和知识资源。课程资源是为教师网络研修自主学习提供的资源,如微课视频、案例、拓展资料等;初级资源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如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技巧等;再生资源是教师在研修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如讨论帖、提交的教学设计、观课评价表等;知识资源是研修共同体对再生资源进行反思、总结后形成的资源,能有效指导教学实践,促进研修共同体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网络研修社区中四类资源的转换关系如图8.9所示。(www.chuimin.cn)

图8.9 网络研修社区中的资源转换模式

(4)采用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混合培训模式

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校本研修,成立校本研修小组,组长为校级管理员或骨干教师,组员由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等组成。通过骨干教师参与集中培训、网上专家引领或技术指导,再由骨干教师带动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研修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校本研修,以点带面,最终带动学校教师的整体、全面发展。在校本研修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时候,再转入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区域间的教师协作发展阶段。跨校的以学校为单位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借助教师工作坊这个载体,共同参与到虚拟的更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来,在更广阔的空间、领域进行交流,体验不同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文化与理念,开拓学习视野。

(5)网络研修社区评价考核机制

参与网络研修社区的教师是教学实践者和研修者的结合体,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只是教师专业知识基础和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包括教研能力的提升。教师整体教研能力的提升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推动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需要制定必要的研修评价考核机制。通过参与网络研修社区,经过一定阶段的过程性材料的积累,以研修报告和简报的形式呈现个人和小组的发展历程和教研成果。

(6)引入“磨课”——教师实践反思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以后的实践产生影响。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磨课”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实践——反思的空间,教师可以对他人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评论与反思,以讨论帖、评课记录表的形式进行发表,不仅积累了经验也与其他成员分享了实践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