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活动理论:执行者、内化与意义建构

活动理论:执行者、内化与意义建构

【摘要】:活动理论的基本单位是活动。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执行者,是活动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活动是由主体改变或者创造某种客体,即行为的对象。劳动分工又体现了群体内部为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图6.6中可以看到,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由活动主体指向活动客体的。学习活动可促使学习者将思维过程外显化,并通过群体协作和互动进行修正及内化,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活动受动机支配,是由一系列具有目标的行动组成。

活动理论的基本单位是活动。以活动为中心的系统包括三个核心元素,即主体、客体和群体;以及三个次要元素,即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各元素之间建立了活动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关系,如图6.6所示。

(1)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执行者,是活动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

(2)客体,由主体影响和改造的对象。活动是由主体改变或者创造某种客体,即行为的对象。客体的变化产生结果,并蕴涵着整个系统的动机或目标。

(3)群体,是主体的集合。人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社会,行为系统中的群体应该包含对系统目标的实现付出努力的个体和小组。行为系统中的知识分布在主体和群体中。

(4)工具,是人类活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抽象工具,如解决方法、思考模式、解题规则等和具体的工具如语言、纸、笔、教材、媒体等。工具将活动中的主客体进行联系起来,在一些情况下工具也可以作为活动的客体。(www.chuimin.cn)

(5)规则,是联系活动中主客体的纽带,从文化传统、个人水平以及政策、法规、道德等角度的描述。规则由活动主体指定,但是主客体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则。

(6)劳动分工,是活动主体在对客体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中必须界定群体中每个成员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即对劳动进行分工。劳动分工又体现了群体内部为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

图6.6中可以看到,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由活动主体指向活动客体的。活动过程中主体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借助工具并通过劳动分工来完成特定任务。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将外部经验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内在的知识结构。学习活动可促使学习者将思维过程外显化,并通过群体协作和互动进行修正及内化,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活动受动机支配,是由一系列具有目标的行动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