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组织结构如下:首先,对学习活动设计、积件、学习元等数字资源、活动设计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学习活动与资源有机整合的策略,为制定学习活动与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模型奠定研究基础。再次,探讨RLO-RAO整合应用模型的描述机制。从学习任务、活动及资源的映射关系和RLO-RAO整合应用模型的描述方法两个层面研究标准化的学习活动设计描述策略。最后,总结分析RLO-RAO整合模型的差异特征。......
2023-11-07
可重用学习对象是在结合面向对象的软件技术以及有关教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构件。它能被学习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现并重用,不同粒度的学习对象可以重新组合或拆分。可重用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的紧密耦合,在微观层次实现了资源与活动的整合与应用。
(1)RLO-RAO整合应用模型
可重用活动对象是基于学习活动理论基础上建立的适合不同学习情景的可重复使用的活动对象组件。活动对象的编排主要用于活动序列、模式表示、过程调度等较为宏观层次,相对于学习对象来说处于较高层次。学习活动对象设计遵循学习目标,通过应用学习对象的有效使用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RLO-RAO整合应用模型如图3.4所示。
图3.4 RLO-RAO结构模型
RLO-RAO结构模型中,可重用的学习对象包括概述、总结和5~9(7±2)个学习对象(Los)。每个学习对象的建立是在一定的学习目标基础之上,一般包含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点,并通过学习对象元数据、内容包装规范进行封装。学习对象类型可以划分为概念、事实、程序、原理和过程等知识类型[13],并依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呈现形态,如网页、PPT或视频等。可重用的学习活动对象包括导入、反思和序列化的学习活动对象(AOs)。每个学习活动对象是学习环节中的一个任务,通常表现在为一个四维组:
AO=<Role,Activity,LO,Condition>,
其中,Role指学习活动的角色;Activity指学习活动的行为;LO指学习对象或工具;Condition指学习活动实施的条件或方法。
学习者开展学习单元学习时,首先要进行前测(Pretest),然后参与学习活动各环节,进入到具体的内容学习;结束学习单元的内容学习时,需要进行学习的后测(Posttest);单元内容学习通过后,进入下一学习单元的学习。
(2)RLO-RAO层次关系描述(www.chuimin.cn)
数字化学习核心内容包括教育资源的(学习内容)管理和学习过程的管理。可重用的学习对象应用涉及制作、描述、存储、管理和组织等过程。可重用的学习活动对象者包括活动的描述、序列化、调度和组织管理等。RLO-RAO的结构层次关系定义对学习策略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数字化学习中学习资源、活动描述混杂,缺少良好的调用协调机制,本书将RLO-RAO结构模型定义为学习对象、活动对象、资源和活动的描述集4个层次结构关系,形成活动描述层、活动对象层、学习对象层和资源描述层。其中,层次关系体现在活动描述与活动对象间关系,活动对象与学习对象间关系,学习对象与资源描述间的关系,如图3.5所示。
图3.5 学习对象与活动对象层次关系
活动对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活动单元,如测试、评价、讨论等。活动对象中包含了学习对象的调用信息,通过映射机制实现对学习对象的调度。此外,学习活动对象的序列化编排与学习模式相关,是学习系统设计的基础性问题。
活动描述定义了活动对象结构及其关系,是活动对象的集合体,如一节课包含了若干个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在一定教学策略、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序列化编排,确定不同层次学习活动的组织结构和活动间的关系。学习活动管理系统获取学习活动编排信息,通过编排行为来控制实时运行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序列过程。活动描述信息中包含了对活动对象的调用。
学习对象是基于一定的学习或绩效目标,包含静态或动态的交互资源、教学实践活动的学习资源。学习对象主要包括内容、练习和评价等类型内容,内容、练习和评价由文本、图形、图像等媒体元素组成。学习对象按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展现形式,如网页、电子文稿、视频或声音等,是相对完整的内容单元。
资源描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采用元数据描述信息对学习对象的组成要素,如声音、文本、图形等进行描述,便于识别和引用,或描述学习对象的基本属性,如关键词、作者、版本、版权等信息;二是采用内容包装规范,将学习资源的组成要素封装成完整的学习对象,涉及学习对象的内部组成结构,如各数字资源要素如何组合形成一个学习对象,以及多个学习对象如何组合形成一个章节或一门课程。标准化的资源描述实现学习对象在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学习资源库之间的共享和重用。学习对象的编排是对学习对象间层级关系进行序列化,表示了不同学习对象间的关系,如同位、上下位、类与子类、类与实例等。学习对象的序列化是学习资源有效应用和个性化、适应性学习的关键性问题。
有关数字化学习资源与活动整合应用研究的文章
本章的组织结构如下:首先,对学习活动设计、积件、学习元等数字资源、活动设计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学习活动与资源有机整合的策略,为制定学习活动与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模型奠定研究基础。再次,探讨RLO-RAO整合应用模型的描述机制。从学习任务、活动及资源的映射关系和RLO-RAO整合应用模型的描述方法两个层面研究标准化的学习活动设计描述策略。最后,总结分析RLO-RAO整合模型的差异特征。......
2023-11-07
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首次提出了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认为企业内部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转化过程分为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和内在化四个阶段。SECI模型的引入对于认识教师混合式培训中的活动过程、反思“磨课”活动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不仅可以指导“磨课”活动设计过程,也可以有效制定策略促进“磨课”活动发展,从而推动“磨课”活动成为一个良性上升的循环。......
2023-11-07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库伯在约翰·杜威、库特·勒温、吉恩·皮亚杰和卡尔·罗杰斯等20世纪著名学者将经验作为人类学习和发展的核心这一基础上提出了经验学习圈理论[9]。同时,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认为学习有两个基本的结构维度。图8.2经验学习圈理论图8.3SECI知识转换模型......
2023-11-07
活动理论反对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典型的学习者如中学生,其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并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中学生能通过假设分析问题,按照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并经过系列抽象逻辑思维过程来实现问题的解决。......
2023-11-07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设计指的是学习设计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学习设计或学习单元。IMS的学习设计本质上是建立“学习单元”的模型。按照IMS的内容包装规范来描述的学习设计,即学习单元,它可以使用不同的元数据模型如学习对象元数据等。图6.14普通内容包装与学习单元结构的比较<学习设计>元素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描述已有轮廓的概念模型的元素,这些元素在信息模型文件中,与行为规范一起,有详细描述。......
2023-11-07
此学习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特点,开展活动教学[18-20]。PBL模型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根据上述的分析,针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对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06级在校本科生展开教学实例。......
2023-11-07
基于学习活动的设计、监控、管理和评价等研究和开发的学习活动管理系统很好地解决了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设计思想的共享问题。学习活动管理系统为教师提供了在线学习活动序列化设计框架,从而真正满足了个性化教学的需要。目前,学习活动管理系统已经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二十多个国家得到广泛使用,包括英国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
2023-11-07
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涉及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等若干层面,学习任务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涉及学习活动的层次结构、学习任务与活动序列化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相关。图7.1学习活动的三层模型任务层是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有一定的粒度的子学习任务或子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活动层采用活动树描绘一个概念上的内容结构。簇是活动树的一个基本建构块,包含单亲活动和直接子活动,不包含后代的活动。......
2023-11-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