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板楯蛮:川东巴人的骁勇之称

板楯蛮:川东巴人的骁勇之称

【摘要】:板楯蛮,是汉代对龙蛇巴人后裔的专属称谓。在南蛮诸种族之中,只有他们是以木板制成的板楯而被冠名。骁勇的板楯蛮手持木质的盾牌,大呼陷阵,有如天兵下凡。整个川东地区及汉中东部之南,都是板楯蛮的活跃出没之地。东汉后期,由于政治极端腐朽黑暗,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尤为深重,即使忠勇的板楯蛮也不能例外。官逼民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板楯蛮们也被迫一次又一次地奋起反抗,以求生存。

板楯蛮,是汉代对龙蛇巴人后裔的专属称谓。板楯蛮异常忠勇。在南蛮诸种族之中,只有他们是以木板制成的板楯而被冠名。骁勇的板楯蛮手持木质的盾牌,大呼陷阵,有如天兵下凡。

板楯蛮是川东巴国的主要族群之一,分布甚广。整个川东地区及汉中东部之南,都是板楯蛮的活跃出没之地。

在楚汉相争时期,龙蛇巴人(板楯蛮的前身)就以功勋卓著,从而受到汉高祖刘邦的嘉奖。

东汉时期,板楯蛮仍然保持着能征惯战的勇武本色,故经常被统治者征调出来东征西讨,充当维护稳定的一支奇兵。

东汉后期,由于政治极端腐朽黑暗,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尤为深重,即使忠勇的板楯蛮也不能例外。官逼民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板楯蛮们也被迫一次又一次地奋起反抗,以求生存。

《释名·释兵》:“盾,遁也,跪其后避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以缝编板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

华阳国志·巴志》:“汉兴,亦从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

后汉书·西羌传》:“零昌遣兵寇雍城,又号多与当煎、勒姐大豪共胁诸种,分兵钞掠武都、汉中。巴郡板楯蛮将兵救之,汉中五官掾程信率壮士与蛮共击破之……桓帝建和二年,白马羌寇广汉属国,杀长吏。是时西羌及湟中胡复畔为寇,益州刺史率板楯蛮讨破之,斩首招降二十万人。”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桓帝之世,板楯数反,太守蜀郡赵温以恩信降服之。灵帝光和三(二)年,巴郡板楯复叛,寇掠三蜀及汉中诸郡。灵帝遣御史中丞萧瑗督益州兵讨之,连年不能克。帝欲大发兵,乃问益州计吏,考以征讨方略。汉中上计程包对曰:‘板楯七姓,射杀白虎立功,先世复为义人。其人勇猛,善于兵战。昔永初中,羌入汉川,郡县破坏,得板楯救之,羌死败殆尽,故号为神兵。羌人畏忌,传语种辈,勿复南行。至建和二年,羌复大入,实赖板楯连摧破之。前车骑将军冯绲南征武陵,虽受丹阳精兵之锐,亦倚板楯以成其功。近益州郡乱,太守李颙亦以板楯讨而平之。忠功如此,本无恶心。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棰楚,过于奴虏,亦有嫁妻卖子,或乃至自颈(刭)割。虽陈冤州郡,而牧守不为通理。阙庭悠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叩心穷谷。愁苦赋役,困罹酷刑。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非有谋主僭号,以图不轨。今但选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烦征伐也。’帝从其言,遣太守曹谦宣诏赦之,即皆降服。”

东汉末年,龙蛇巴人的首领杜濩、朴胡等,与汉中的张鲁政权过从甚密,被张鲁倚为腹心。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弟张卫以数万人马据阳平关坚守,为曹操所破,张鲁避走巴中杜濩、朴胡处。

张鲁在逃亡巴中时,刘备接受黄权的意见,以黄权为护军率部准备迎接张鲁,而张鲁最终在阎圃的劝说下北降了曹操。其后,杜濩、朴胡等也步张鲁的后尘投了曹操。曹操任命巴夷王朴胡(巴东太守)、杜濩(巴西太守)、袁约(一作任约)(巴郡太守)为三巴太守。黄权遂挥师击破巴夷帅杜濩、朴胡等部。

刘备控制三巴地区后,张飞受命领巴西太守坐镇阆中。曹操攻占汉中以后,遣大将张郃(hé)率军南下,进攻当时的巴西郡,张飞率师在宕渠瓦口大败张郃。曹军退回汉中后不久,即将李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迁徙到了略阳(今甘肃秦安)。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邑侯杜濩举巴夷、民来附,于是分巴郡,以胡为巴东太守,濩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

《华阳国志·汉中志》:“时先主东下江安,巴汉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及张郃、益州刺史赵颙等军守汉中,迁其民于关陇。”

晋书·李特载记》:“魏武帝克汉中,特祖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帝拜为将军,迁于略阳,北土复号之曰巴氐。”

在西晋末年,迁往陇右的龙蛇巴人的一部分,南下梁、益二州,建立了成汉帝国。留居陇右的龙蛇巴人,则在西晋灭亡以后,参加了反对前赵刘曜政权的武装斗争。最后,刘曜采用了游子远的安抚政策,以游子远为车骑大将军,都督雍秦征讨诸军事,最后基本上平定了这次反抗,徙巴氐20余万人于长安。

《晋书·刘曜载记》:“长水校尉尹车谋反,潜结巴酋徐库彭,曜乃诛车,囚库彭等五十余人于阿房,将杀之。光禄大夫游子远固谏,曜不从。子远叩头流血,曜大怒,幽子远而尽杀库彭等,尸诸街巷之中十日,乃投之于水。于是巴氐尽叛,推巴归善王句渠知为主,四山羌、氐、巴、羯应之者三十余万,关中大乱,城门昼闭。子远又从狱表谏,曜怒甚,毁其表曰:‘大荔奴不忧命在须臾,犹敢如此,嫌死晚邪?’叱左右速杀之。刘雅、朱纪、呼延晏等谏……大赦境内。子远次于雍城,降者十余万。进军安定,氐羌悉下,惟句氏宗党五千余家保于阴密,进攻平之,遂振旅循陇右,陈安郊迎。”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北魏从萧梁手中夺取了今川北一带,在北魏政权统治下的龙蛇巴人的后裔,虽然依然部分地保留有自己的聚落,自己的头领,但总体上已经实现了最后的汉化。(www.chuimin.cn)

早在三国晚期到西晋初期,龙蛇巴人就获得了僚人的称谓。诸僚,即指龙蛇巴人诸部。北魏统治者采取以夷治夷的办法,设置巴州,让巴人自己的首领巴酋任巴州刺史,既是笼络,又利于统治。巴州所辖范围,即今四川省巴中、南江、通江、旺苍诸县一带,州治在今巴中巴州镇。

《北史·獠传》:“其后,朝廷以梁、益二州控摄险远,乃立巴州以统诸獠。后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

隋书·地理志》:“上洛、弘农,本与三辅同俗。自汉高发巴、蜀之人,定三秦,迁巴之渠率七姓,居于商、洛之地,由是风俗不改其壤。其人自巴来者,风俗尤同巴郡。”

在唐天宝元年(742年)至唐至德三年(758年),渝州曾改称南平郡,所以在唐代称这一带的龙蛇巴人为南平獠,宋代称渝州蛮。

居住在东到涪陵南到綦江范围里的龙蛇巴人在唐代仅有四千户。到了宋代,这一支龙蛇巴人的人口得到了大幅增加,其分布空间也更加广阔,南达贵州北部,西达川南一带,西南与云南相接,甚至部分进入到了云南境内。

宋皇祐五年(1053年),改宾化县为宾化砦,隶夔州涪州。渝州蛮首领李光吉、王衮(gǔn)、梁承秀三族,各有众数千家,称霸一方。宋熙宁三年(1070年),夔州路转运使孙固等人兴师讨伐,平荡三族。以宾化砦为隆化县(今重庆南川),隶涪州。建荣懿、扶欢两寨。宋熙宁八年(1075年),又把铜佛坝(今重庆綦江赶水)纳入管辖,建南平郡,辖南州(今綦江)、隆化二县。宋大观二年(1108年),木攀族首领赵泰,播州夷族杨光荣各以地内属,建溱(zhēn)(今重庆万盛)、播(今贵州桐梓)二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废溱、播二州以其地属南平郡。至此,今綦江、南川、桐梓三县之地均归入南平郡。

南平郡的建立,结束了各部族首领独霸一方、割据称雄、相互仇杀掠夺的局面,废除了豪强农奴主强迫农民纳身的农奴制生产关系。以其地赋民,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伴随宋朝封建政权的巩固而迁入的大批汉人,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从而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开发。熙宁建邑之初,就有任氏兄弟五人,自蜀中前来开荒种地,安家落户,故名五弟坝。

农业是南平郡的主要经济支柱,到南宋时期南平郡的农业发展水平,特别是水稻生产,已与蜀中内地不相上下。

手工业也相当发达,綦江地区产铁,宋朝在南平郡建广惠监,铸造铁钱。

纺织业是这一地区最主要的家族手工业,蚕桑丝织业相当发达,绢是贡品。

茶叶生产也有相当规模。宾化茶叶制于早春,是当时蜀中名贵茶叶之一。

畜牧业也比较发达,是当时出产马匹的重要地区之一。

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文人辈出。楼堂馆亭和寺院建筑亦蓬勃兴起,有来远堂、绥静堂、见溪堂、朝爽堂、江山堂、云山堂、飞云楼、塞乐园、四敦堂、万整堂、万山亭、报恩寺、青莲院等馆堂胜地。这里也因此成了宋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

龙蛇巴人,这个在历史上曾有过极大影响的族群,终于在唐、宋帝国大一统的历史环境下,完全融入汉族这个大家庭之中。

宋史·蛮夷传》:“渝州蛮者,古板楯七姓蛮,唐南平獠也。其地西南接乌蛮、昆明、哥蛮、大小播州,部族数十居之。”

新唐书·南蛮传》:“南平獠,东距智州,南属渝州,西接南州,北涪州,户四千余。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妇人横布二幅,穿中贯其首,号曰通裙。美发髻,垂于后。竹筒三寸,斜穿其耳,贵者饰以珠珰。俗女多男少,妇人任役。昏法,女先以货求男,贫者无以嫁,则卖为婢。男子左衽,露发,徒跣。”

《太平寰宇记》:“大凡蜀人风俗一同,然边蛮界乡村有獠户即异也。今渝之山谷中有狼猱乡,俗构屋高树,谓之阁阑。不解丝竹,唯吹铜鼓。视木叶以别四时。父子同讳,夫妻共名,祭鬼以祈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