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巴人盐业与铁锅的关系:山地容器的神器

巴人盐业与铁锅的关系:山地容器的神器

【摘要】:丰富的盐业资源为巴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巴人因盐而兴,以盐立国。而巴人对盐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铁锅被投入使用以前,仰赖的正是这两种不起眼的小物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不仅无愧于重器的称谓,更是巴人当仁不让的神器。这也是山地容器的典型特征。

三峡地区,盐的储量虽然非常惊人,但由于早期能被开发的盐矿多以自流泉的形式存在,而这些盐又需要通过晾晒和蒸煮的方法才能被析出。适应这种需要,于是尖底杯和圜底釜这两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制盐工具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在三峡大考古中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实。

丰富的盐业资源为巴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巴人因盐而兴,以盐立国。在巴国起兴衰亡的延绵历程中,盐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生命线。

而巴人对盐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铁锅被投入使用以前,仰赖的正是这两种不起眼的小物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不仅无愧于重器的称谓,更是巴人当仁不让的神器。

先来看这个尖底杯。它的外形酷似楔子。因此,它既可以放在架子上,也可以插在沙土中,以便通过阳光和风带走盐卤中的水分。

再来看这个圜底釜。我们知道,在平原地区,使用的容器基本上都是平底的。而在坑洼不平的山地上,要想容器立得住、放得稳、叠得高,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它制作一个圜底。这也是山地容器的典型特征。除了独特的圜底,圜底釜还有一圈漂亮的花边,这个花边可不光是为了好看,而是在叠放烧煮时,有利于水蒸气的散失。(www.chuimin.cn)

除了用来制盐,尖底杯和圜底釜还被用作储盐罐,被购买者同盐一起带走,就像我们今天的甜筒冰淇淋。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所有这些设计,无处不闪耀着巴地先民们那智慧的光芒。

陶尖底杯
来源:忠县哨棚嘴遗址
年代:西周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陶圜底釜
来源:忠县中坝遗址
年代:东周
藏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尖底陶杯体量小,尖尖的身子便于植入沙中或插在架子上,从而利用风能太阳能带走水分,析出结晶盐。而花边陶釜体量稍大,其圜底比较利于受火,所以通常通过加热的方式来获得结晶盐。
用这种土法制出的盐块(约一二两)恰似一张饼。方言称饼为巴。因此有人认为,盐巴一词或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