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武舞的起源与发展:周王朝雅乐与巴人文化的融合

大武舞的起源与发展:周王朝雅乐与巴人文化的融合

【摘要】:由于大武舞是由武王亲自指定,周公直接主持编导制作而成的,因此周人便把它作为周王朝天子祭祀先祖和鲁君祭祀周公的雅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作为宫廷雅乐的大武舞,也越过高墙深堑,随着乐人流落民间。本来就源于巴人武舞的大武舞,很快又被巴人所接受和吸收,并加以改良。

武王伐纣后,周王朝礼乐文明的总设计师周公姬旦,便奉武王之命,以前代大型宫廷歌舞为蓝本,同时参考巴人武舞创作了一出盛大的歌舞——大武舞。由于大武舞是由武王亲自指定,周公直接主持编导制作而成的,因此周人便把它作为周王朝天子祭祀先祖和鲁君祭祀周公的雅乐。这一歌舞在表演时,除了有庞大的乐队,还要有64人组成的舞蹈团队。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作为宫廷雅乐的大武舞,也越过高墙深堑,随着乐人流落民间。本来就源于巴人武舞的大武舞,很快又被巴人所接受和吸收,并加以改良。到了高祖时期,在经过乐人加工整理后,于是就又有了闻名遐迩的巴渝舞。

另:

大武舞全舞,计有六场,名为六成。每个乐章也就是每成,均有歌诗《我将》《武》《赉》《般(pán)》《酌》《桓》与之相对应。

第一成:已集合的舞蹈队伍准备登场。开始为一大通鼓声。接着,舞者手持武器从北面出来,神情肃穆地歌唱。

《我将》歌曰: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gǔ)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第二成:在铎声的指引下,舞蹈队伍迅速分作两列,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

《武》歌曰:於(wū)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jué)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zhǐ)定尔功。

第三成:舞蹈队伍作过场式的回还移动。

《赉》歌曰: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pǔ)时绎思,我徂(cú)维求定。时周之命,于绎思。

第四成:舞蹈队伍借助对称、稳定的队形展示出宏大的气势。

《般》歌曰:於皇时(shì)周,陟(zhì)其高山。嶞(duò)山乔岳,允(yǎn)犹翕(hé)河。敷(pǔ)天之下,裒(póu)时之对,时(shì)周之命。

第五成:舞蹈队伍先分作两列,接着有条不紊地变换各种队形。最后,舞者皆坐并呈静止的低姿状态。(www.chuimin.cn)

《酌》歌曰:於铄(shuò)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chǒng)受之,蹻(jué)蹻王之造(cáo)。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tǒng)师。

第六成:尾声。舞蹈队伍重新集合。

《桓》歌曰:绥万邦,娄(lǚ)丰年,天命匪(fēi)解(xiè)。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jiàn)之。

全舞结束。

《白虎通义·礼乐》:“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故中作所以节喜盛。”

吕氏春秋·古乐》:“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褅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

《礼记·郊特牲》:“诸侯之宫县,而祭以白牡,击玉磬,朱干设钖,冕而舞《大武》,乘大路,诸侯之僭礼也。”

《礼记·乐记》:“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武》坐致右,宪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大武戚
来源:湖北荆门车桥
年代:战国
藏址:荆门市博物馆
戚是一种类似于戈一样的武器,但带有大武铭文的戚却有着特殊的用途。
1960年,在湖北荆门车桥水库大坝发掘出一竖穴土坑墓。墓中出土有一铜戚(一说为戈),还有一把柳叶剑。该戚全长21.7厘米,并于援部正反两面铸有相同的图案。在浮雕中有一小人,通身鳞甲,头插长羽,脚踏日月,胯下乘龙,一手持龙,一手持双头兽。在戚的上部饰有树状图案,中有一T字形穿,穿两边有铭文,一面为大武,一面为辟兵,因此又称大武辟兵戚。其后,该铭文又被解读成太岁辟兵,即兵辟太岁。此外,关于铭文的释读,还有“大武弄兵”“大武兵栱(gǒ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