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女性多为已婚之“妇”,即或相关于某人的叙述始于闺阁也多是为此后波澜壮阔的情节展开作以铺垫。这样的身份选取或许因为闺阁之女较多囿于家庭,于当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并不能够产生重大影响。闺中女子一旦许嫁就要身佩五彩香囊标明自己的终身有了归属,没有重大变故一般人不得进入她的房间。在这一人生情节中让孟任许出少女芳心的恐......
2023-11-30
竹枝,词牌名,又名巴渝辞、竹枝词、竹枝子。
唱竹枝,是巴人特有的一种歌谣形式。因唱词中反复使用竹枝二字作衬词,所以又被称为竹枝歌。
唱竹枝这种歌唱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很快就赢得了世人的青睐,成为人们(包括文人墨客)所共同喜爱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刘禹锡,除了留有“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句外,还记录和仿作了十一首《竹枝词》,至今流传不衰……
另:
刘禹锡《竹枝》:“杨柳青青(竹枝)江水平(女儿),闻郎江上(竹枝)唱歌声(女儿)。东边日出(竹枝)西边雨(女儿),道是无晴(竹枝)却有晴(女儿)。”(www.chuimin.cn)
白居易《竹枝》:“巴东船舫(竹枝)上巴西(女儿),波面风生(竹枝)雨脚齐(女儿)。水蓼冷花(竹枝)红簇簇(女儿),江蓠湿叶(竹枝)碧凄凄(女儿)。”
皇甫松《竹枝》:“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木棉花尽(竹枝)荔支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
孙光宪《竹枝》:“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太平寰宇记》:“巴之风俗……男女皆唱竹枝歌……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歌为乐。”
《唐音癸籖·乐通》:“竹枝本出巴渝,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有和声,七字为句。破四字,和云‘竹枝’;破三字,又和云‘女儿’。后元和中,刘禹锡谪其地,为新词,更盛行焉。”
有关巴乡物语(上册)的文章
《左传》女性多为已婚之“妇”,即或相关于某人的叙述始于闺阁也多是为此后波澜壮阔的情节展开作以铺垫。这样的身份选取或许因为闺阁之女较多囿于家庭,于当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并不能够产生重大影响。闺中女子一旦许嫁就要身佩五彩香囊标明自己的终身有了归属,没有重大变故一般人不得进入她的房间。在这一人生情节中让孟任许出少女芳心的恐......
2023-11-30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41]。题解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唐宪宗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
2023-08-15
[1]本诗收《乐府诗集》之《鼓吹曲辞》中,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罗根泽《乐府文学史》说:“(此诗)纯将一时迸裂之情感,抒为文章,正见其相思之深。”闻一多《乐府诗笺》认为“庄说尤为妙悟”,余冠英《乐府诗选》亦同意此说。[1]本诗《乐府诗集》未收,《玉台新咏》作《古诗》。张玉谷《古诗赏析》曰:“通章问答成章,乐府中有此一体,古诗中仅见斯篇。”......
2023-12-07
于是,由小溪流长成的一条小河,沙声地歌唱着,不分早晚地向前奔流。小河没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他笑了一笑:“为什么?才不听你的咧!就不能停留!”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小溪流的歌就是这样无尽无止,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2023-07-18
肆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是什么关系“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人内心深处最恐惧的记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转折点之一。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虽不是用来博取朝中大臣好感的敲门砖,但采用的确实是当时新兴的文体。由此可知,陈鸿的《长恨歌传》并不是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所作的“序文”。......
2024-01-23
我国畲族人口约35万人,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和广东,而福建的畲族达22万多人,占一半以上集中于福建沿海一带,大多在宁德地区,与汉族人长期杂居在一起。畲族人在歌俗婚俗和节俗方面别具一格。每当这节日,畲族人一般都要举行三天三夜的歌会。畲族青年男女向来婚姻比较自由,多是恋爱成婚。畲族婚俗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服务婚,即婚后新郎要为妻家无偿劳动三年左右,期满才携妻回家。后来畲族人以三月初三为乌饭节,以示纪念。......
2023-11-18
国人都赞叹西施的绝世姿容,很快整个吴越大地都知道了美名天下的西施。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入宫,踏上了离乡的征程,奔赴吴国,开始她宏伟的家国和平梦。经过构思,将其设计为夏日荷塘的一角。因为这块砚料体型较大,可以很好地再现“镜湖三百里”这句诗中十分开阔的意境,因此做了李白《子夜吴歌·夏歌》中“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的意境。......
2023-06-15
处处闻歌的街道王晓阳昆山南街,一条窄窄的普普通通的街道。和其他小巷不同的是:这里笙歌丝弦、余音绕梁,是个处处闻歌的街道呢!而这番情感的出处,就是这静悄悄的、精致而幽雅的江南街巷——片玉坊。是这样一个处处闻歌的街巷,飘荡着最早的昆山腔。明代中叶为文学家、昆曲名家的聚居地,张大复、梁辰鱼、徐应聘、汤显祖等人曾在此生活,街道上处处闻歌,这里对昆曲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024-07-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