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重庆市忠县忠州镇郑公社区的崖脚遗址及其70余座楚墓发掘结果

重庆市忠县忠州镇郑公社区的崖脚遗址及其70余座楚墓发掘结果

【摘要】:崖脚遗址位于重庆市忠县忠州镇郑公社区,地处(gàn)井河与长江交汇处左侧,长江北岸的山前缓坡状沿江台地上。1994—2000年,在对崖脚遗址的发掘中,发现战国中期至晚期早段的楚墓达70余座。这些墓葬集中分布在不足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也是截至目前峡江地区最西端的大型楚人墓群,而且占了这一时期崖脚墓葬中的绝大多数。崖脚楚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一棺一椁。

崖脚遗址位于重庆市忠县忠州镇郑公社区,地处㽏(gàn)井河与长江交汇处左侧,长江北岸的山前缓坡状沿江台地上。

1994—2000年,在对崖脚遗址的发掘中,发现战国中期至晚期早段的楚墓达70余座。这些墓葬集中分布在不足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也是截至目前峡江地区最西端的大型楚人墓群,而且占了这一时期崖脚墓葬中的绝大多数。该墓葬规模虽大,文化因素却相对单纯(墓葬形制、葬具以及随葬的器物都与湖北江陵楚都纪南城附近的战国中期楚墓相近),为研究战国中、晚期楚的疆域、楚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崖脚楚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木椁通常放置在两根横铺于地的垫木上(垫木下的生土,有的还会被挖出凹槽)。木椁的底板通常由两块木板纵向拼成;挡板和壁板则直接放在底板上,平面结构呈亚字形(即木椁两端的挡板略宽,上面刻有浅槽,两侧的壁板就直接嵌入挡板上的浅槽内);盖板通常由数块木板横铺而成,也有由整块木板制成的,四角设有连体圆弧提耳。木棺有悬底棺和平底棺之分,棺盖上铺设有竹席。墓葬的随葬品组合主要为楚式的陶鼎、壶、敦(duì)或罐、盂、豆等,部分墓葬中有青铜鼎、剑、矛、钺、镞、玉璧等。

另:

战国时期,楚为地接齐吴越韩魏秦巴等国的南方大国。盐业的发展带来了巴人部族的兴起,也迎来了楚国的觊觎。楚国境内原本无盐,为获取盐卤资源,自西周中期楚人便开始西进峡江,攻巴取盐。到战国中晚期,楚人已经占据了巴国在峡江的大部分地区。(www.chuimin.cn)

楚人在占据南地区(今忠州)后,也为当地带来了多样的文化因素。在忠州境内出土的战国中晚期器物,即呈现出了多元的文化面貌。如:

1998年在崖脚墓地发掘的DM11(D区11号墓),随葬的陶罐及铜剑为楚式,双弓短骹(qiāo)铜矛为巴式,而靴形铜钺为越式。

2000年在崖脚墓地发掘的DM54,为无椁单棺木,墓圹(kuàng)为典型的巴蜀式狭长型,而随葬品却又是比较典型的楚式陶盂、豆、壶。

附耳高足铜鼎
来源:忠县崖脚遗址
年代:战国
藏址:忠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