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代诗人黄庭坚白鹤梁遗迹及西山南浦行记转述

宋代诗人黄庭坚白鹤梁遗迹及西山南浦行记转述

【摘要】:宋哲宗绍圣二年,黄庭坚因《神宗实录》一书,被贬为涪(fú)州别驾、黔州安置。因为这段经历,黄庭坚才有了涪翁这个自号。今天,保存在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遗迹,被认为是黄庭坚经涪陵东归,游览白鹤梁时所题。高仲本亲自将黄庭坚书写的《西山南浦行记》带回南浦,并找刻工将其刊刻于西山的高笋塘石壁上。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因《神宗实录》一书,被贬为涪(fú)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因为这段经历,黄庭坚才有了涪翁这个自号。

今天,保存在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遗迹,被认为是黄庭坚经涪陵东归,游览白鹤梁时所题(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认为该题字并非出自黄庭坚之手)。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被放逐到涪州、黔州的黄庭坚遇赦,结束了他的谪居生活。蒙恩东归的黄庭坚自戎州(今四川宜宾)顺流而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二月,道经南浦(今重庆万州)的黄庭坚,应南浦太守高仲本之邀,黄庭坚兴致勃勃地赴约并一起游览了西山。

就在到达夔州后的第二天,在高仲本的陪同下,带着解禁后的欣喜和体会了西山林泉之胜的黄庭坚写下了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千古名篇《西山南浦行记》。

高仲本亲自将黄庭坚书写的《西山南浦行记》带回南浦,并找刻工将其刊刻于西山的高笋塘石壁上。这里也遂成了当时乃至后世文人墨客们游览观光的一处圣地。

该处摩崖石刻,也被后世称为西山碑。目前,该摩崖石刻收藏于重庆万州区高笋塘流杯池碑亭内。1961年公布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直辖后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www.chuimin.cn)

《西山南浦行记》摩崖石刻纵1米,横2.6米,共21行,173字,字径10厘米左右。清代学者孙星衍、邢澍(shù)《寰宇访碑录》及况周仪《万邑西南山石刻记》都曾有著录。

而据民国《万县志》载,清咸丰年间,万县知县冯卓怀将此碑拓本寄呈其师曾国藩,被曾氏评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

据说,受此影响,其后夔州府进京赴考的士人,都要带上一两幅《西山碑》拓本。而在当时,一幅墨拓2两纹银,一幅朱拓4两纹银。由于历代摹拓者众,碑文字迹剥落损毁严重,现仅残存129字。

宋·黄庭坚《西山南浦行记》:“庭坚蒙恩东归,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实与其从事谭处道俱来。西山者,盖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柏荟翳之门,水泉潴为大湖,亭榭环之,有僧舍五区,其都名名曰:‘勒封院’。楼观重复,出没烟霏之间,而光影在水。此邦之人,岁修禊事于此。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寺僧文照喜事,作东西二堂于茂林修竹之间。仲本以为不奢不陋,冬燠而夏凉,宜于游观也。建中靖国元年二月辛酉,江西黄鲁直题。”

宋·黄庭坚《竹枝词二首·其二》:“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宋·黄庭坚《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其一》:“一声望帝花片飞,万里明妃雪打围。马上胡儿那解听,琵琶应道不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