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杜甫在夔州期间创作了超前绝后的460余首诗

杜甫在夔州期间创作了超前绝后的460余首诗

【摘要】:因此后人也称杜甫为杜工部。正是在夔州期间,杜甫创作了460余首诗,诗歌艺术取得了超前绝后的成就。大历五年,因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被迫逃往衡州。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200余里,此时洪水又没有消退,加上杜甫原本就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了潭州。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再次决定换一种生活的杜甫结束了在秦州(今甘肃天水)三个月的寄居生活,携家带口由同谷(今甘肃成县)历尽艰辛,辗转来到成都。在严武(时任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等人的帮助下,于乾元三年(760年)春,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其后,杜甫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成都。并受邀做了严武的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人也称杜甫为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猝逝,失去依靠的杜甫于当年五月携家带口告别成都,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云安(今重庆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由于盘缠用尽,只得在此停留,靠租种公田以自给。其后,由于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顾,杜甫甚至一度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正是在夔州期间,杜甫创作了460余首诗,诗歌艺术取得了超前绝后的成就。夔州也因此有幸成为杜诗的收获之地,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标。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思乡心切的杜甫,乘舟出峡。先到江陵(今江苏南京),又转公安,于年底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由于北方战乱,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769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因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被迫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在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聂姓县令得到消息及时派人送来酒食才没有被饿死。(www.chuimin.cn)

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200余里,此时洪水又没有消退,加上杜甫原本就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了潭州。就在这年冬天,时年59岁的老杜,在由潭州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与世长辞。

颠沛流离的生活、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无情地摧残着诗人的肉体,却极大地升华了诗人的精神,也促成了诗人重大的人生收获。

唐·杜甫《立秋后题》:“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