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教育:学到什么有意义

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教育:学到什么有意义

【摘要】:名目繁多、收获甚小,学习的意义不是学过什么,而是学到了什么。(一)基础知识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培养。前些年以北京舞蹈学院为首带师生深入新疆、云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做田野调查,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研活动。

作为一个舞蹈学生,不论是中专生或是大学生,不论是古典舞或是民间舞都应该以文化为出发点,到宽泛的文化、深厚的文化、灵活的文化中去,做一个有根基的舞者,因为“只有脚踩文化,才能头顶艺术”。

当今的大学教育中,开设了很多理论课程,像《中国舞蹈史》《中国民俗史》《舞蹈教育学》《舞蹈概论》《舞蹈形态学》……名目繁多、收获甚小,学习的意义不是学过什么,而是学到了什么。笔者调查,在受过几年大学舞蹈教育后,学生只记得几个课程名称,而其他的可以说是知道不多,这是舞蹈毕业生的通病,是我教育出了问题,还是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学习这些知识?我想,这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把要学习的东西理清。

今天的舞蹈大学生基本上是小学未读完就来到艺校或者舞校,经过四五年的学习直接考入大学,正所谓“自幼学舞,一日出师”[2],又加上一个没有读几年书的小孩正值青春年少爱玩的年龄,与书本相比,跳动和流汗要更受欢迎些,所以,大都“弃文从舞”,从思想上和文化划清了界限,反正我就是跳舞的,只要跳好舞,练好功我就可以上大学、当演员,有的还不乏当明星。教育对文化的忽视是文化教育的根源所在,导致大学的文化考试只需200分,可悲可叹。当学生们凭借一身舞艺来到大学,也根本没有能力去续接大学文化课,以前形成的习惯也默默地影响着今后的生活,可以想象那些没有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来说,看到了这些《教育学》《舞蹈学》自然会避而远之,先不说学生,单看这些带有学究性的词语,也知道没有个十年八年是吃不透的。

(一)基础知识

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培养。

文的学习在今天的舞蹈本科教育中都有涉及,但不是很全面,具体出现的有《大学语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西方文学》《写作》《文学鉴赏》等课程。因为自身专业方向的关系各有所喜好和侧重,比如说中国古典舞专业会对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感兴趣,芭蕾舞专业可能会喜欢外国文学,终其一点,都要对《大学语文》《写作》《文学鉴赏》这些基础课程有所体悟。“史”的学习与“文”相近,对《中国古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外国史》都要有所了解,另外,还延伸出《中国舞蹈史》《西方舞蹈史》《中西戏剧发展史》等。“哲”的学习比较复杂,除了含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必修课程外,还要熟悉《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审美文化史》等国学知识点,然后才能与“文”“史”融会贯通,驾驭“舞蹈”。这是学习舞蹈的基本文化素质,是大学舞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

当然,不是让学生在几年内把上面所有的课程和学科都吃下来,而且别有一番研究和造诣,那是不可能的,仅这些中国古代文学一项就有多少位先辈耗其一生来研究解读,更何况所列出这些层次是让学生的学习在一个比较科学、比较系统的环境中提升自己,即有“点”(舞蹈)的专项研究,又有“面”(文化)的洞察了解,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真正的舞蹈人才,才会达到办学目的,所以,在大学的课程中应该有参考、有选择地对“人文”方面加强力度,而不是畏首畏尾,安于现状。

素质教育看似没有具体的指向,也没有具体的培养计划,而在这些年的教育中有所突显,应该得到重视。在前些年的一次校长论坛中,北京大学校长曾指出学生的三大任务是学问(做学问)、做人(道德修养)和贡献社会的能力,可以看出学生的自身素质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耶鲁大学校长也指出学生应当有挑战、敢提问,并且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方式,从中得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的建设。

当代舞蹈教育家、理论家孙颖曾指出,今天的舞蹈本科教育要摆脱旧有的观念和程式,舞蹈大学生应当具有独立的思辨性,对舞蹈要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和认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从文化出发,体现出舞蹈的文化价值,这样才能与中专的教育拉开差距。

可以看出,舞蹈本科教育应当开发和培养学生钻研精神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加之道德情操熏陶才是今天大学生的风采。

1.选修课(www.chuimin.cn)

学生应该在专业课完成的前提下,多选一些邻近专业和交叉学科的课程,比如戏剧、生物力学、舞蹈市场等。

2.讲座

如今的大学校园内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讲座就是其一。学生在单看讲座这一主题时,会发现与自己的主干学科没有直接联系,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这其中的资源,很多综合性的文化讲座是包罗多个学科,又往往会对当今的文化形式和走向给予一定的分析,是学生在思考、思辨所学知识的一个宝库,北京大学做得尤为突出,每年的讲座涵盖众多各类学科,专家教授也遍及全世界。北京大学学生们的校园流行语都是“课可以不去上,讲座不能不去听”,可见“讲座”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大学和院校应当予以重视,应该说今天的教育是一个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多声部齐发展。

3.实践与交流

今天的舞台是一个共享的公开的舞台,忌讳“闭门造车”,这点也不同于几十年前,舞蹈学生需要一些采风活动和实践机会。采风就是采集知识,在艺术的众多门类中,舞蹈采风的建设往往没能得到重视,不能够像美术专业一样拥有“写生”这一条件,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外,应该设身处地地进行“田野考察”,这对艺术创作和灵感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时下,中国舞蹈教育以中国舞居主体,多从事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的专业性教学,在大学的四年教育中,也不能走出教室,对学生的学习多有一些限制,不能设身处地进行田野考察和实地感受,即便动作可以标准地完成,也不能表现出那种特有的情绪和气质,这点现在也只能在少数院校的部分教师队伍中得以满足。前些年以北京舞蹈学院为首带师生深入新疆、云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做田野调查,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研活动。即便其他学校没有这样的待遇和那样的条件,但也可以就地取材,在较近的地方找民俗,接地气,或是请外面的专家或艺人来学校表演,应该学习北京舞蹈学院的举措。采风之外,还有实践,具体体现在舞台实践。课堂教学是以训练为主旨的,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得到很多锻炼,但也需要一个开放的空间给他们实践,可以参与一些演出,有学院的一些文艺活动、社会的公益演出以及业内组织的一些比赛都能够帮助学生表演,起到一个互补的作用,这很重要,要想使一个学生成为一个演员,这就是途径,这就是方法,无须他路。当然,这里要区别开各种“商演”,学校以实践的名义让学生为自己赚钱,应予以监管。

(二)放射性知识

这是针对相对独立、局限的专业基础知识而言,应该多重视交叉性学科,带有发散性的眼光,“以舞为主,博采众长”,不能拘束,不能孤立。

这一类的学习往往不是来自于课堂,因为它的知识结构发散而且庞杂,学生在接受的时候往往没有什么兴趣,不能够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实为辛苦。也不难发现,今天的文化大家、知名学者都是以此为长,他们的知识特性往往是突破“自我专业”,杂融“多家之长”,只有这样才能有一定的高度,才能把握其精神价值所在。再拿孙颖做例子,常人赞叹孙老师的学问,会为他的艺术高度所敬仰,殊不知,孙颖在他的舞蹈历程中付出的是什么。作为当代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创立者,除了舞蹈史料的现有遗存以外,还学贯古今,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像顺藤察蔓一样,找历史、找哲学、找审美、找民俗等等,还考察音乐建筑、工艺、书法、文学等等,真正做到站在文化上而舞,辨别历史真伪,体现传统精神内敛的大家,要想做出成绩,只有这样俯下身子来一点一点做起。

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一下就达到这样的高度。但就其学习方法和指导思想必须确立,这是原则问题,摆脱旧有的学舞蹈只跳舞不学习的陋习。

对于中国舞蹈的学习必须站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上对待,然后联系性地杂融百家之所长,对于舞蹈的学习不能只就舞蹈论舞蹈,在舞蹈的发展中必然与其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给,应该对于相关领域给予重视。随着舞蹈学科的科学性进程,也逐渐有了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比如说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物力学、舞蹈概论、舞蹈人物速写、舞蹈形态学以及各种审美、思想上的研究及史料文献,舞蹈本科生在校期间应该设立以上若干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给予支撑,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对疑难点以及学科命题充分分析和整理,向研究型人才有所倾斜和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