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因材施教法:素质教育中的舞蹈美学

因材施教法:素质教育中的舞蹈美学

【摘要】:所以,“因材施教”也可通俗地解读为“因人施教”。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才”通“材”“财”。据此可知,“财”“材”“才”均强调的是有用性,故此意义。上的人“才”,通常指人的能力、才能、素质。因此,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能力,即为“因材施教”。总之,“因材施教”的观念,要求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的需求挂钩,要求与社会岗位工作的类型、能力相联系,要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要求与人才适应社会能力相关联。

中国成语有“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中的“子游问孝”与“子夏问孝”,朱嘉集注引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其意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关注的是个体潜质和个体的最佳发展,将个体的人生价值社会需求相关联,以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也为个性化教育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价值判断?但这一理念更多关注个体的人生价值,而人才应满足社会需求以实现其价值的理念没有得到足够的强调。所以,“因材施教”也可通俗地解读为“因人施教”。

语言学家的研究,“才”通“材”“财”。语言学家王力认为:“木有用叫作‘材’,物有用叫作‘财’,人有用叫作‘才’,故‘材’‘财’‘才’三字同源。”(《同源字典》)据此可知,“财”“材”“才”均强调的是有用性,故此意义。上的人“才”,通常指人的能力、才能、素质。人所具有的能力以何为据。在我看来,以有用于社会需要为据。因此,“才”强调的是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更进一步说,社会需要的能力指社会分工前提下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所以,一个人有了这样的能力,他就是人“才”。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以学生为施教对象,通过对学生的育人和育才,目的是让学生成人又成才,育才是学校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目标?因此,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能力,即为“因材施教”。换句话说,我们应当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或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的才能。

目前,我国舞蹈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但问题是当下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是在延续着20世纪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依然按照给专业文艺团体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式,且以培养舞蹈演员的方式为主,并以此来培养不同类型的舞蹈人才。也就是说,尚未完全从计划经济思维方式下解脱出来。导致的结果是不同类型人才的“才能”雷同,适应不同岗位工作的能力受限。(www.chuimin.cn)

当下亟待解决的是教育理念,即从计划经济思维方式转换成市场经济思维方式。就舞蹈人才的培养而言,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的需要去培养舞蹈人才,即“因材施教”。

总之,“因材施教”的观念,要求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的需求挂钩,要求与社会岗位工作的类型、能力相联系,要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要求与人才适应社会能力相关联。如此才能培养出有用于社会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