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在当代社会范围内的流传,满足了人们对美的精神享受,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不仅颠覆了封建礼教束缚下病态美的观念,而且改变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让人们对美的体验从欣赏走向参与,带来了当代的“身体革命”,即通过舞蹈专业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塑造完美体态、打造艺术气质。参与这场“革命”的从成人到儿童,从女性到男性,通过儿童舞蹈、芭蕾形体训练、健美操等各种独立或结合的舞蹈训练,以健康的体态展现自信的美丽。......
2023-11-06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我国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实践,借助传媒系统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位,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的通俗性文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隐含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民间通俗文化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大众性、生活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为核心特征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范围广泛,为当代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如东北秧歌中的“月牙五更”“梢头”“过街楼”,其风格动律、人物形象都是对民俗舞蹈表演的提炼;又如舞剧《宝莲灯》《奔月》,舞蹈《木兰归》《梁祝》等作品中的人物也都来自于劈山救母、嫦娥奔月、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传说。“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辉煌的一页,它开辟了现代文化的丰厚土壤,成为中国大众文化重要的播种时期。
中国舞蹈的启蒙者在这一场平民文化的运动中,也身体力行地创造了平民歌舞,其代表人物就是黎锦晖和他的歌舞剧。1930年,“左联”的成立推动了文艺大众化的全面展开。在以鲁迅为旗手的“左联”领导下,无产阶级文化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大众化运动。这一时期,进步文化人士主张文艺必须和工农大众的政治经济要求相适应,反对文化专制,争取文化平等,力图使革命文化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大众的文化。1936年,上海左翼文艺界人士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把文艺大众化运动和群众抗日活动直接结合,同年,共产党文化界又掀起了新启蒙运动,反对国民党的权威主义教育。
吴晓邦的“新舞蹈”和戴爱莲的“边疆舞”通过富有时代感、民族性的舞蹈作品成为民众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当时的文化大众理论形成了系统性的革命文艺理论,也就是革命环境下的文化大众化理论。1942年年底,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鼓舞下,鲁迅艺术学院组织起第一支秧歌队,掀起了延安秧歌运动的热潮,将秧歌这一汉族传统的民间歌舞形式赋予了新的内容与形式,成为向群众宣传革命的有力武器。这种革命性的大众文化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www.chuimin.cn)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由于创作、技术和市场等都处于初始阶段,外来的大众文化娱乐产品充斥当时的文化市场。那个时期,小说是琼瑶的言情,电视剧是港台和日本、新加坡、墨西哥的,歌曲是邓丽君、罗大佑的,舞蹈是迪斯科、霹雳等等。海外大众文化的引进与模仿,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日后本土大众文化长期难以摆脱西方大众文化的印记,西方文化精神也长期渗透在中国的大众文化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早期,中国大众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流行文化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世俗性、生活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风格,加之大众传媒的包装、渲染,通俗流行文化激起了人们巨大的兴趣,社会的转型,生活的变化,人们需要生活化的、轻松快乐的消遣性娱乐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系列以“讲故事”、描述情节为主的作品,并很快风靡全国的艺术舞台,如《月牙五更》《看秧歌》《元宵夜》等,这类作品恰恰迎合了人们“看故事”的欣赏习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众日趋合理的心态、观念和行为,以及日益合理的市场化操作手段和总体提升的文化作品,标志着中国大众文化步入了新的阶段,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初步形成。新世纪以来,大众文化在大众媒介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游戏性的娱乐文化特征,大众文化产品不但有取代主流文化和高雅文化的空间、抢占意识形态阵地之势,而且强化和突出了文化形式的娱乐功能。舞蹈也衍生出娱乐形态:“星空舞状元”“舞林大会”“舞动奇迹”等电视舞蹈秀场,充斥各类综艺晚会中的歌舞以及到哪里都少不了的旅游歌舞等。
有关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教育的文章
舞蹈在当代社会范围内的流传,满足了人们对美的精神享受,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不仅颠覆了封建礼教束缚下病态美的观念,而且改变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让人们对美的体验从欣赏走向参与,带来了当代的“身体革命”,即通过舞蹈专业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塑造完美体态、打造艺术气质。参与这场“革命”的从成人到儿童,从女性到男性,通过儿童舞蹈、芭蕾形体训练、健美操等各种独立或结合的舞蹈训练,以健康的体态展现自信的美丽。......
2023-11-06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舞蹈艺术蓬勃发展,校园舞蹈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校园舞蹈艺术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深刻影响不仅仅在学校,而且在整个社会。让舞蹈进入学校课堂,建立健全一套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学校舞蹈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美的享受,因此,在校园中普及舞蹈教育势在必行。......
2023-11-06
审美教育是对受教对象进行美的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灵魂。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从事的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怎样还谈美育?因此,我们更需要通过美的教育来提升舞者的艺术境界,从而提升舞蹈群体的社会尊严。这句话虽说是针对普通高校说的,却精辟地说出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差别与关系。舞蹈教育必须加强美学教育,它不仅能提升每个舞者自身的人格修养、艺术境界,还能完善舞者的理论修养、完善舞者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
2023-11-06
学科教学是知识传授、素质养成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科教学的最高目标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学科教学的多种功能,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这是学科教学并没有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不能不说是当前学科教学的一个弊端。......
2023-11-06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步履。关于“英才教育”的思考是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挺进,是对培养中国民族舞蹈优秀舞者“综合素质”的思考。(二)创新教育与中国古典舞的创作问题舞蹈训练、舞台艺术实践、舞蹈科学理论这三方面对于舞蹈学科体系的建设来说缺一不可。科研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舞学科发展的重点。......
2023-11-06
以培训机构、专业艺术团体、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社会需求为主要方向进行分析。新型美育视角下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是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人才,高精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新型美育教育的发展。由于新型美育教育对于舞蹈人才素质教育的培养体系还未渗透普及,所以,舞蹈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及学生审美鉴赏、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2023-11-06
在这个基础上,现当代民族民间舞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又具备了自己的审美特征。从广场到课堂,最终上到舞台,“情”始终是民族民间舞最重要的审美取向。舞蹈作品不仅仅是被观众进行审美处理,在形成的过程中演员和编导也会进行审美取向的处理。......
2023-11-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