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教学现状及美学教育成果

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教学现状及美学教育成果

【摘要】: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拥有100多所政府办学的艺术院校和数千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正是在这遍布全国各地的舞蹈艺术院(系)校几十年的辛勤培育下,一批又一批的舞蹈专业人才为中国舞蹈事业添砖加瓦,也为中国舞蹈在世界舞坛争得了一席之地。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口传身授”这一特殊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对教师要求比较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舞蹈教育走过了一条起步、发展、波折到深化发展的历程。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拥有100多所政府办学的艺术院校和数千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正是在这遍布全国各地的舞蹈艺术院(系)校几十年的辛勤培育下,一批又一批的舞蹈专业人才为中国舞蹈事业添砖加瓦,也为中国舞蹈在世界舞坛争得了一席之地。

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一开始就走向了非常专业型的教育发展模式,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在此影响下,虽然在培养高、精、尖舞蹈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发展的速度、规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比起其他学科显得非常缓慢。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特别是我国“早期专业型”的舞蹈教育体制,我们的舞蹈教育在学养上有先天不足:即使在目前舞蹈教育的本科教育中,技法纯熟而学养不深仍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对舞蹈教育界来讲是一个艰巨而崭新的课题,作为舞蹈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就需要教师以施教者的身份来组织指导受教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长久以来舞蹈教育界所运用的一些教学传统和习惯。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口传身授”这一特殊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首先,舞蹈作为肢体语言的艺术,情感的表达都通过肢体的动律,所以,舞蹈教学首要的是“身授”,要求教师必须做大量的示范动作。其次,“口传”,要求教师用最简练的语言讲解动作的要领及其要求。但是,有些动作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必须以肢体动作作为补充,因此,可以说“口传”与“身授”是一种互补,是舞蹈专业教学比较理想的授课方式。

实际上,“口传身授”是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模仿动作、模仿情感。模仿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舞蹈者的艺术生涯从模仿开始,模仿将伴其一生。要想使学生从“模仿”到“脱仿”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脱仿”其实就是学生创造力的开始。但创造力不是凭空来的,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所以,从单一模仿模式中跳出来舞蹈教育这一脉相承的特性在教育领域中可谓是最具典型的教育方式。舞蹈技能的高度发达与文化基础的低度徘徊,可以说是目前中国舞蹈教育界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舞蹈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的难点。由于舞蹈教育的特殊性,大多数舞蹈专业教师的思想认识尚未跟上社会文化变迁,舞蹈专业教师的“专业第一”的思想认识严重。在教学观念上还奉行“慢工出细活”的老观念,在实际的教学重用“别人练一小时,我练三小时”的传统观念来实施教学和指导学生,把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仍放在加班加点和拖课上。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学生学习时间大部分被专业课学习占用,没有时间去学习专业理论、其他学科课程以及消化和思考所学东西。如果不树立运用科学效益观来提高教学质量的观念,不实现从“技术技能灌溉”教学模式向“智能开发”模式的转变,而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性、复合性、创造性人才就等于空话。我国舞蹈专业教育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学,既老师负责教,学生跟着学,单一、单句的反复、重复式模仿教育模式。长期以来,舞蹈教育界人士一直将舞蹈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局限在专业的舞蹈事业上,考虑怎么出人才,怎样出作品。(www.chuimin.cn)

这些苏联科班式的舞蹈教学法在我国舞蹈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教学法只重基本技术、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思想文化上的引导和教育。课堂上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样做,舞台上编导怎样排,学生就怎样跳,完全是模仿式的。这样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必然是整齐划一的“乖学生”。如同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一样无特色都趋同。艺术是个强调个性发展、张扬个性的领域,舞蹈艺术的发展同样如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使其产生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艺术个性往往在差异中产生,就如“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而学习舞蹈的学生在这种模仿教育模式下,从一开始就丢掉个性,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反叛”“叛逆”意识和创造力。

我国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舞蹈技能技巧的课程明显多于理论课程,这说明还存在严重的“重技能技巧、轻理论”的现象。舞蹈技能技巧的提高与发展离不开专业的训练,更离不开舞蹈理论基础。突破传统学科的知识结构,与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