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舞蹈美学问题域-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教育的成果

中国舞蹈美学问题域-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教育的成果

【摘要】:问题的表述方式由否定式悄然转换为肯定式,这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舞蹈美学问题域基线的去蔽与敞开。这是中国舞蹈美学体系性著作的明确结论,也是现代世界范围内舞蹈美学思考所走的路子。舞蹈美学的整体发展方向、对象选择、方法选择、框架搭建等大问题均应从这一定位出发,以获得其理论上的统一性,因而它构成了舞蹈美学问题域的另一条基线。

现代学术的发展是学科中的发展,即便是跨学科的研究也必须有自己的主要依托学科,或者在研究中整合所跨学科形成新的学科(如比较文学),这样才能在现代学术制度中获得学者、课题等的支持;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否则,只能在个别学者的兴趣或某一时期学术潮流的带动下获得局部的、短期的发展,潮流过后的落寞与荒寂在所难免。从学术制度视角看,中国舞蹈美学的现实发展依赖于对舞蹈美学的学科化思考以及由此达成的学科共识,正确、合适的问题是学科健康生长的基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因而学科化的基础成果便是界定问题域。对舞蹈美学而言,“为什么要有舞蹈美学”和“舞蹈美学是什么”是框定舞蹈美学问题的基线

(一)为什么要有舞蹈美学——舞蹈美学学科的意义

为什么要有舞蹈美学?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为什么没有舞蹈美学?在早年的研究中,“为什么没有舞蹈美学”甚至构成了舞蹈美学研究[4]最重要的动力,因而,那时候在舞蹈美学研究中有各种艺术形态,唯独没有舞蹈形态的尴尬与不甘成为舞蹈美学研究中的心结,这也使得舞蹈美学退行为一种“争气”般的比附式研究,然而,舞蹈美学毕竟是舞蹈研究中必然触及的学术领域,在舞蹈和舞蹈美学研究中,对舞蹈美学各问题局部的、略显凌乱的思考呼唤着系统化的、整体的、有深度的舞蹈美学学科建构。“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和讨论都涉及了舞蹈美学的问题:比如审美风格、审美意识等等。缺乏这样一个美学的框架,我们的思考与讨论就像一些零乱的碎片总显得有些羸弱,难以聚集出美学应有的力量感;缺乏这样一个美学的底蕴,我们的思考与讨论常常流于肤浅,在一些表面现象上徘徊,难以潜行到美学应有的深度。”问题的表述方式由否定式悄然转换为肯定式,这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舞蹈美学问题域基线的去蔽与敞开。近十年来,舞蹈美学研究的体系化回应了理论的内在逻辑,这是舞蹈美学学科存在的现实意义。(www.chuimin.cn)

(二)舞蹈美学是什么——舞蹈美学的学科共识

舞蹈美学是什么?舞蹈美学实质上就是舞蹈哲学。这是中国舞蹈美学体系性著作的明确结论,也是现代世界范围内舞蹈美学思考所走的路子。欧建平在其《舞蹈美学》的前言部分简要回顾舞蹈美学史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发表过舞蹈美学思想的文人学者们中,居然没有一位是德国人!……细究这些意大利和法国人的舞蹈美学思想,会发现大多是按照‘艺术哲学’的路子来走的,即主要探讨的是‘舞蹈是什么?’这个命题的,而谁也没有直接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于是,他承接西方舞蹈哲学研究的思路来书写舞蹈美学。如果说,这时把舞蹈美学定位为舞蹈哲学是一种跨文化的移植的话,那么,到了吕艺生这里,认定舞蹈美学是舞蹈哲学便多了几分反思与考究?他认为:“美学从诞生那天起,就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人们也不时地把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都纳入美学范畴,但艺术毕竟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况且艺术美与自然美、社会美本来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是人们认识艺术的一条捷径,也是通过艺术认识美、认识人生、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一条通道。因此,它的哲学性质并不纯粹是哲学本身,而是研究艺术的哲学。这也恰是黑格尔所坚持的,他认为美学并不是一般的哲学,而是艺术美的哲学。”吕艺生的思考立足于黑格尔以来的艺术哲学传统,更富哲学气质。把舞蹈美学定位为舞蹈哲学,表明舞蹈美学研究的艺术学性质而非哲学性质。舞蹈美学的整体发展方向、对象选择、方法选择、框架搭建等大问题均应从这一定位出发,以获得其理论上的统一性,因而它构成了舞蹈美学问题域的另一条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