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现代民间舞蹈审美思考: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舞蹈美学教育

现代民间舞蹈审美思考: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舞蹈美学教育

【摘要】:所以说,在创作的层面上,我们要创作的便是既符合现代审美,又不失民族民间舞传统审美的中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二)是市场化引导艺术创作,还是艺术创作驾驭市场方向舞蹈界在对民族民间舞蹈中所存在的审美取向和价值上的变化是有一定的根源的。作为传播者应当引领审美趋势,达到舞蹈传承与民族审美认同双项收益的目标,这也是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最为重要的审美价值。

(一)如何看待民族民间舞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专业化民族民间舞蓬勃发展的今天,其方向已经不拘泥于原样照搬传统舞蹈动作语汇,对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所要求的审美价值也有了新的界定。从原生态民族民间舞到课堂教学再到舞台上的创作表演以及舞蹈市场化的需求,民族民间舞的审美价值取向在根据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求不断在变化。从当代民族民间舞的审美价值来看,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似乎一直在跟随着时代的审美变化,这也是它自身的属性决定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因为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面对它的审美价值我们必须抱着传承的态度去对待,这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把这种集中整理的审美特质更加有效地普及和推广到学生身上,使他们自身有着对民族舞蹈的身体语汇和审美思想的印记;而创作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是真正能让社会最直观地感受到舞蹈带给他们审美享受的物质。所以说,在创作的层面上,我们要创作的便是既符合现代审美,又不失民族民间舞传统审美的中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民间舞的创作一直在“传统”与“发展”的两个极端中徘徊,但是,它们也并非不能统一到一起,关键在于把握好一个微妙的“度”。

“度”的把握应由一种思维和一种气质牵制它。这里又提到创作的方面,在民间舞的创作上,作品在给予观众的审美价值中,编导的主观思想居于主导的支配地位,但是,作为舞蹈编导光有理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它会让舞蹈编导的“审美眼光”逐渐变得狭隘,因此,这就需要编导具有另一种气质即血性。血性即拥有真实的情感,说到底,情感就是一个舞蹈的灵魂,在民间舞中就是民族的文化性。艺术创作是冲动、激情的,必须使意念得到充分的延伸。

(二)是市场化引导艺术创作,还是艺术创作驾驭市场方向

舞蹈界在对民族民间舞蹈中所存在的审美取向和价值上的变化是有一定的根源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来,除了以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为基础,也有对“苏联老大哥”在体制和社会建构的吸取,但是,在审美取向上照搬西方文化却是不可取的。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后,盛婕、彭松、许淑嫫等老一辈民间舞教育家将中国民间舞纳入专业舞蹈教育时,受到当时苏联芭蕾舞教育的影响,中国民间舞只能陷入“代表性”民间舞的尴尬境地,所幸到了后期专业舞蹈教育才有了自己的文化审美方向。尽管当时的舞蹈工作者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新舞蹈功不可没,但是,一直以来西方舞蹈文化的审美取向和审美价值进入到中国的舞蹈市场,并影响着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和发展的审美取向,而这一点在非专业的民间舞蹈教育中也明显存在。当西方文化在中国日益火热的情况下,传统舞蹈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很多传统舞蹈的演出都出现上座率极低的情况,而商业化舞蹈团体和国外的演出团体在中国却是炙手可热,一票难求。

同时,拉丁舞培训、街舞培训等营利性的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很多社区、健身馆、少年宫都争先恐后地抢占这一块市场。而对于现在的年轻消费者以及家长来说,学习这些热辣性感的舞蹈不仅仅是培养气质、强身健体的单纯目的,同时也是体现时尚、潮流的一种手段。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时尚、潮流、新颖、个性的代名词,民族民间舞也渐渐地替换了传统的舞蹈语汇,加入了现代元素。至此,国标舞、街舞、肚皮舞等外来舞蹈已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中,逐渐被接受并得到认可,并且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现今舞蹈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是要让市场化引导艺术创作,还是让艺术创作来驾驭艺术市场?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首先,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舞蹈市场化都不可避免的是以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依托。“有根株与下,有荣叶于上”[11]。民族民间舞的整个体系犹如一棵大树,树上或枝繁叶茂,或硕果累累,不管是专业舞蹈、非专业舞蹈、商业化舞蹈,还是舞蹈工作者都是这棵树上的分枝,所谓的创作便是在这棵树上修剪枝杈,摘取果实。在这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下真正给予它们营养的则是深插于泥土之下的根,有了根,树才可以稳,舞蹈才能存活!我们可以使树的形状变化,但不要将根肆意拔起,否则,树木就会死亡。这个根就是民族民间舞的传统文化,而我们现在对这棵树所产生的审美取向和审美价值都是因为现实对民族民间舞的“修剪工作”使树的形状产生变化,而现在市场化的审美取向使得这棵树逐渐地没有了“树”的样子。

艺术创作不像是非遗或是对传统文化的活态的保护,可它一定是站在传统文化的审美角度上去审视整个民族民间舞蹈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无论舞蹈教师、演员、编导,还是理论工作者,包括所有的舞蹈团体、院校、培训机构都服务于舞蹈文化的传播,他们对民族民间舞的审美价值与审美取向会直接影响市场化的审美需取向,引导和培育广大群众的审美鉴赏能力。目前,在政府对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下,政府职能部门对“非遗”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如何引源头之水而不被污染,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热爱,使他们自觉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舞蹈。同时,舞蹈工作者必须以弘扬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为己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普通群众学习与欣赏到优秀的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了解和认识到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审美蕴涵,而不会出现用西方审美审视中国舞蹈的现象。对于目前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审美观念来说,舞蹈工作者不能因为利益的驱使而随意篡改传统民间文化的根本。作为传播者应当引领审美趋势,达到舞蹈传承与民族审美认同双项收益的目标,这也是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最为重要的审美价值。

【注释】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5-47.

[2]邓家林.生命之舞:宗白华先生论中国艺术的审美灵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28-133.(www.chuimin.cn)

[3]吴子连.宗白华“舞”论评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2(1):27-33.

[4]赵学存.宗白华意境理论的结构分析与知识构成[J].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版),2011(4):435-439.

[5]刘金玲.从宗白华美学思想看魏晋舞蹈艺术风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4):53-57.

[6]王夫之.思问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78.

[7]周淑敏.汉语与佛教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4)

[8]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4.

[9]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8:548.

[10]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5:87.

[11]仝妍.试析中国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