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传统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舞蹈美学教育

传统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舞蹈美学教育

【摘要】:所以说,传统民间舞蹈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在这样的特点驱使下形成了各民族风格各异的舞蹈形态,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审美特征。以云南彝族舞蹈为例:彝族历史悠久,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并且歌舞也是最为丰富的一个民族,几百年的历史、丰富的文字、欢快洒脱的舞蹈注定使彝族民间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阿细跳月”就被他们称作“嘎斯比”,意为欢快地跳。

民间舞蹈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其社会生活和精神需要的变迁,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地域和人文的原因,“传统民间舞蹈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世界上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所以说,传统民间舞蹈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在这样的特点驱使下形成了各民族风格各异的舞蹈形态,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审美特征。

以云南彝族舞蹈为例:

彝族历史悠久,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并且歌舞也是最为丰富的一个民族,几百年的历史、丰富的文字、欢快洒脱的舞蹈注定使彝族民间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阿细跳月”就被他们称作“嘎斯比”,意为欢快地跳。因阿细人的跳乐是在月夜中进行,故有此名。相传是彝族和别族发生了战争,彝家在节节败退时围篝火跳舞转圈,手舞刀棍,喊着调子,别族的人看到火光冲天便不敢上前,连忙退兵,为了纪念这场战役就有了围篝火打歌的习俗。(www.chuimin.cn)

其表演形式活泼多样,节奏明快,老幼皆可以参加。舞蹈多以下肢动作为主,跳时舞步简单,到后来步伐、队形、乐器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年逐渐加入了“颠跳步”和“弹跳步”的舞蹈动作,使得“跳月”越来越丰富。而在云南楚雄、红河地区也有舞蹈技巧性、表演性较强的舞蹈,如“打歌”,舞者围成圈,在歌声和乐器声的伴奏下,携手顿足前进,中间夹杂着拍掌对舞,极像中原“踏歌”的古风。再如“烟盒舞”,以手持烟盒舞蹈而得名,多以双人舞、三人舞、六人舞为主,舞蹈技巧丰富,如仙人搭桥、长虫过埂、莲瓶倒水等。表演性极强,舞蹈具有情节化,如猴子掰包谷、鹭鷥拿鱼、哑巴砍柴等。可见彝族舞蹈在形成的过程中和本民族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传统礼仪、源流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彝族在表现舞蹈场景时,往往有歌、乐、舞结合的特点,或手持道具而舞,而在对于舞蹈的种种修饰中,“踏”成为彝族舞蹈中非常典型的一个舞蹈形态,不管是在月夜中进行的跳乐,还是围成圈的打歌,“踏”的动律贯穿于始终。这种舞蹈形态不仅仅体现在跳月或是打歌里,实际上,彝族的很多舞蹈形式,如花腰跳月、阿乖佬、左脚舞等等都是以脚的动作为主,产生这样的舞蹈形态特征的原因除了上述历史传说和舞蹈的发展外,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