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进入第二部分,关于中国古典舞整体概念性的问题。第一个是舞种概念,古典舞到底是什么样的舞种?其实中国古典舞确实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古代舞,中国古典舞当中有一个流派叫汉唐舞,汉唐古典舞是从古代遗存中的文物形象中挖掘出来的,但是它也是经过后人的提炼、加工、整理、再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学派。中国古典舞从1950年发展至今建立了四个学派。舞者的服装,所有身体的律动包括语汇,跟中国古典舞要求的含蓄、内敛的状态是一致的。......
2023-09-18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核心的不断继承与创新和精神层面的不懈探究上。当代中国舞蹈的形态与精神品格代表了中国传统舞蹈艺术普遍化的深层追求。宗白华曾断言:“‘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对于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创建与形成的中国古典舞审美属性来说,其形质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之“形神兼备”的合二为一,物我交融的气韵生动。以现时状态分析与梳理中国古典舞当代构建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在每一个不同阶段的建设发展上,“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李正一语)。只有不断地继承传统“根”文化,才能开创中国古典舞新的发展与完善空间,进一步形成和巩固中国古典舞独有的美。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下重新创造的体系,从发生的角度看,中国古典舞的理论依据是十分庞大的,从其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到当代的学科建设,从其形态审美特征的确立是在“美的”传承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传承与精神追求下的当代创新。
(一)从研究、继承传统戏曲、舞蹈开启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构建
先不论中国古典舞始于何时,就“学院派”中国古典舞来说,它的发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古典舞也经历过艰难的历程和各种磨炼,它的命运和祖国以及祖国的艺术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1.初创阶段
中国古典舞这个名词是1950年欧阳予倩提出的,当时是指京剧、昆曲中的舞蹈。在欧阳予倩的倡导下,提出了以戏曲舞蹈作为中国古典舞发掘与整理的基础这一重要命题。因为从吸收继承的角度看,历史上许多传统舞蹈的姿态、造型、动律、技术技巧等几乎都可以在戏曲中见到他们的踪影。戏曲在宋以后形成并发展起来,综合了前代表演艺术的精华,如汉代的百戏、唐代的歌舞等等。随着宫廷舞蹈和其他类别的舞蹈逐渐落寞,戏曲艺人吸收并改造了大量的传统舞蹈,使舞蹈这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融入戏曲中,因此,戏曲舞蹈被认为是继宫廷舞以后中国古典舞的主流。关于当时的情形,在唐满城的文章中曾经留下这样一段回忆:“解放后,党和国家给了我们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在传统的基础上重建光辉的、独立的、能和芭蕾舞一样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古典舞。我有幸作为最早的参加者之一,而且一直没有间断地工作、探索至今日。当时,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古典舞传统就是戏曲舞蹈,国家组织了我们一批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向硕果仅存的京、昆老艺人学习,希望通过我们整理、发展出新的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从戏曲舞蹈中提取传统美学因子,完全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作为古代舞蹈的延续,戏曲舞蹈保存了相对完备的形态;成为“研究中国古典舞最宝贵的凭借和依据”。因此,中国古典舞从诞生开始便注定要与京、昆戏曲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建立“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在起始阶段,其目的是从建立一门培养民族舞蹈演员的训练课而起步。一批中国当代舞者凭着传统文化的审美基因与执着追求,开始“重建光辉[6]的、独立的能和芭蕾舞一样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古典,因此,戏曲舞蹈在构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初始阶段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并由此揭开了中国古代舞蹈复兴的帷幕。
2.“身段”的再提炼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舞蹈高等教育,在如何办大学,也就是中国古典舞高等教育与建设上,创建古典舞的先驱们通过对自身建设的反思,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认识有了新的观点。“戏曲舞蹈是戏剧化的舞蹈动作、舞蹈化的生活形态——借以说明研究它不能离开研究戏的本身,仅仅停留在研究戏曲舞蹈的外部动作及其规律是得不到真正发展的。”戏曲中的舞蹈只是对中国古代传统舞蹈部分地传承和发展,在吸收传统舞蹈及民间舞蹈时是有目的、有选择地吸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国古典舞经过一段反思的过程,重新踏上“寻找真我”的征程。在重新认识的过程中,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进行了更深层次地挖掘,从中提炼出戏曲舞蹈的精华——“身韵”,使古典舞得到了从“形”到“神”的飞跃。“身韵”的出现,让古典舞走出了低谷。李正一认为:“重新对戏曲的深入学习过程中,认识上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摆脱了以往对戏曲传统的那种停留在孤立的、外在的技术吸收上,而加强了对它的本质和核心的认识,从而找到了从戏曲、武术走向舞蹈的‘中介’。”“身韵”是对戏曲身段提炼的成果,它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原来“拘于形”的桎梏,最终完成了以舞蹈本体表现需要出发,对“戏曲舞蹈”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意蕴的升华。
(二)文化旨意的精神溯源
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国人的审美人生境界是超越人世的精神。《周易·系辞上》提出观察事物变化的命题:“仰以观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成为中国人感知宇宙自然的方式,所以,也深刻影响中国诗画审美的宇宙时空意识。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中国艺术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影响之下。一方面,中国艺术是高度社会伦理化的,孔子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又是常常超越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貌的反映,在对神韵、气势、情趣、意象的追寻中,自然地反映人类生命情调,达到发于心、游于艺、参与道的高深境界。中国艺术,如诗、书、画、乐等都是极为重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参悟过程的,所以,“线”的运行变化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特征。
有人说中国艺术,其气质是哲学化的,处处有一种冥思、参悟的味道,时时都与人生探索和人格的修炼结合在一起,所以,中国艺术就在“艺”与“道”之间搭起了桥梁,在“游”与“悟”之间铺架了通途。它因此而有理由从人世间的具体物象挣脱出身心的羁绊,直接进入哲思的境界,同时,那被感悟、参透的人生之道在中国艺术中绝不是外在于神韵、情趣、意象的空洞玄想,而是与艺术对象紧密相连。中国古典美学最高的美学观念是“道”。具有的不可言说的“道”决定于之相应的审美行为方式是“物我交融”的体验,而不是“主客二分”的认识。在审美体验活动中,对象是以意象的形式存在,主体则处于一种兴发状态,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感兴”和“意象”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对象。感性的直接结果是人生境界的提高,意象的物态化则是具体的艺术作品,因此,审美感兴和审美意向的表现,唯独以“舞蹈”那难以言状的赋予其审美的意境成为“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
1.儒家的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文史哲百科辞典》释为:儒家的政治伦理命题。出自《论语·颜渊》。孔子学生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礼”,指周礼,即周王朝制度;己,指自己的言行、思想;复,指恢复、符合。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礼的规范要求。颜渊问怎样做到“克己复礼”?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是为孔子的道德原则的核心“仁”服务的,是达到“仁”的道德修养方法。“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表现。人通过“克己复礼”而达到“仁”。儒家的教化思想旨在完善一种社会关系,即宗法秩序,以实现“仁者爱人”的道德境界。这种观念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普遍重视,因为“礼”的规范也代表符合中国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是安定民心、维护宗法关系的要旨。换言之,反映统治阶级大一统思想的乐舞观念便可称之为符合“礼”的规范。“礼”的规范体现在乐舞思想中,便是“礼乐”文化。它是建立在“乐与政通”观念的基础上的,带有政治色彩的艺术精神,也是被历代王朝视为正统的乐舞思想。中国古代舞蹈受儒家“礼乐观”的影响十分深远。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高度的集权性与天命的等级观,加强了乐舞的教化作用。“‘雅乐’是一种功能性强的礼仪、祭祀乐舞,统治者以它来祀功德、祀神祇、成教化、助人伦、美德操、修仪表、易风俗,主要体现在乐舞使用的种种礼规上,使乐舞的功用更近于一种政治手段,而非单纯的娱乐工具。这便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礼乐文化’的‘传统’特征。”
以祀功乐舞为例,周代《六代舞》,唐代《秦王破阵乐》《凯安舞》,宋代《天下大定之舞》,无论是文舞还是武舞,早已成为帝王歌功颂德的一种形式。时至今日,祀功乐舞的形态与动势已不得知,但通过文献除了看到有着祀功德的功能以外,还发觉它传载着一种精神,一种代代相习的民族的凝聚力,那便是符合“仁”的精神。在重新建构的中国古典舞中,表现“仁”的舞蹈题材也有很多。中国古典舞《垓下雄魂》《挂帅》《秦王点兵》等优秀剧目无论在剧情安排还是表现手法上均体现了臣子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精神。虽然在动作造型与动律节奏上,今人无法同古人做比较,但是,在中国古典舞蹈创作与表演上,处处流露出儒家“仁”的观念。
2.道家的自由品格(www.chuimin.cn)
道家崇尚的“自由”乃精神上的自由解放,它与道家“天乐”的理想相一致,与儒家“礼”文化的规范、约束相背离。儒家因有“礼”规范着“乐”,规范着人的身心的塑造,因此,在人身上种种的生理欲求便被牵制或限制在社会关系和道德领域中。而道家所追求的却是“既非宗教的狂欢,又非世俗的快乐,正是一种忘物我、同天一、超利害、无思虑的所谓‘至乐’‘天乐’”。道家的“至乐”“天乐”,实际上就是要使人得到精神的自由解放。庄子以“游”字来象征这种精神的自由解放故作“逍遥游”。“游”的前提便是超越世俗,回归自然,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才能得到“由精神的超脱所得到的快乐”。
庄子“逍遥游”的核心是“心斋”“坐忘”,是“庄子抬出来以超越儒家的”礼乐’(作用于肢体、感官)‘仁义’(诉之于心知、意识)的更高的人生境界和人格理想。这个人格和境界的特点即在于,它鄙弃和超脱了耳目心意的快乐,‘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超功利、超社会,亦即超脱人世一切内在外在的欲望、利害、心思、考虑,不受任何内在外在的好恶、是非、美丑以及形体、声的限制、约束和规范。这样,也就使精神如身体一样能翱翔于人际界限之上,而与整个大自然合为一体。”
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由”品格是一种超越现实,与自然合一的精神追求;是摆脱有限世界,达到无限终极的审美意识。这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在古时经常与“仙”有关联,如南朝《白纻佇舞》表现的“仙游旨趣”与唐代《霓裳羽衣舞》描绘的“羽化登仙”等等。然而,道家的“自由”只能是精神状态的解放,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这种对“仙境”“仙家”的仰慕与向往最终也只能是一种内在精神追求,而中国古典舞继承下来的正是道家畅心、率性的“自由”品格。如中国古典舞剧目《踏歌》表达的远离世俗、率性而舞的精神面貌,生动地表现出古代佳人春季踏歌畅心而游的美妙风情。
3.佛家的“极乐”之境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风格。“佛教自从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通过佛典翻译、僧众、寺院修建的信仰的普及,就用前所未有的新奇形式和内容,在魏晋南北朝长期混乱动荡的社会里发展起来。”[7]
通过“前所未有的新奇形式和内容”宣扬佛法,佛教思想使百姓得到了精神慰藉,并将人世间的幻想与希望寄托于来生。中国古代乐舞中,早有佛教色彩的舞蹈。唐代《菩萨蛮》《霓裳羽衣舞》《天竺乐》,宋代《菩萨队》,元代《十六天魔舞》等都有佛教思想的影子。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思想对舞蹈的影响只能是在某些方面。舞蹈是综合的艺术表现,因此,舞蹈所表达的思想与境界不可能被拟定为专门受哪一种文化的影响。如前文提到过的《霓裳羽衣舞》,它是由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融合了道、佛两家对仙境的理想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中原本土文化的包容性。
对极乐世界描述最完整的在《阿弥陀经》中:“窥基在《阿弥陀经》注疏中,描写它周围皆有宝物围绕,功德水澄澜。妙音作天乐,黄金铺地,曼陀罗花如雨一般飘洒,众生可以羽驾云游四方,其美不可尽……”由此可见,佛教的极乐思想极大地迎合了大众心理的理想境界,因此,佛教舞蹈在一定程度上也必是载负着不同于世俗文化的理念。然而,对于当代中国舞蹈佛文化继承来说,并不是要追随先人对极乐世界的向往,而是在客观上去继承佛教遗留下来的艺术美。
(三)迎来“探古立今,多元一体”文化构建的新纪元。
1.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古代舞蹈断代的历史现实下,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构建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引入,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舞的引入而出现舞蹈审美多元性的语境下,中国古典舞的整体风格在汲取古典文化思想、追求古典审美形式和趣味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潮流、审美时尚的影响,导致了舞蹈文化圈内对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属性认识上的差异化,产生了众多“古典舞名义”的风格与审美界定模糊、审美取向混乱的舞蹈作品,创作者个人主观上对中国古典舞舞种属性的理解偏差,中国古典舞所蕴含的审美内涵、审美形态、风格属性遭到侵蚀,暴露出舞蹈界对中国古典舞创作审美意识的游离,造成了中国古典舞语境的弱化,对中国古典舞自身的审美特质产生怀疑。其原因,恰恰暴露出创作者陷入到主观上忽视传统审美风格的规限;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实质的研究与传承。舞台表演创作方面的问题,促使人们对传统的“继承”,从技术层面向文化层面进行更加深入而全面“探古立今”的自觉反省。
2.探古立今
作为具有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的古代舞蹈的文字记载、美术壁画雕塑、汉画像砖等舞蹈形象记载,为古典舞蹈源远流变舞蹈学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古典舞蹈的研究与再现提供了宝贵的文化支点与依据。代表着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审美精神的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仅仅依赖于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显然存在着不足。随着全国以仿唐乐舞为代表的“复古”表演热潮的兴起,敦煌舞蹈、汉唐古典舞蹈的发生及所具有的审美特质,为中国古典舞学科向传统文化纵向审美潮源中形成了独特的形质与风格。从学理性出发,孙颖和高金荣作为创建中国古典舞的奠基者,在中国古典舞创建初期,投身于对传统戏曲舞蹈的学习与继承,最终在文化研究与继承中,创建敦煌舞蹈与汉唐古典舞蹈。这再次说明中国古典舞的当代构建,始终要“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内,博采舞蹈资源”(孙颖语),在传统文化的整体继承中实现对传统舞蹈“质”的提炼与重建。断代历史舞蹈的复现研究及成果、敦煌壁画舞蹈呈现研究及成果使得中国古典舞体系的当代构建获得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滋养和再生,形成传统舞蹈当代构建的多元化。
3.“一体多元”建设的新纪元
面对中国古典舞当代建构的多元化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中国古典舞学科在建设“一体多元”的核心概念,应该是:以完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内涵下的完整、科学、有效的教学训练体系为主体,在“中国古典舞”[8]的当代构建中,吸纳和引进多元古典风格流派,从而全面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髓。准确继承传统舞蹈文化遗产,在学理研究、风格流派、课程建设、剧目创作、多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一体性的全面建设,形成多姿多彩、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的中国古典舞学科的新路途。以古典舞身韵为核心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再现,以孙颖汉唐古典舞风格的中国古代舞蹈文化形态的复现;以高金荣为代表的敦煌舞蹈风格的中国敦煌莫高窟文化遗存的呈现;由此形成当代“一体多元”化的学科专业建构,开启中国古典舞学科“探古立今,一体多元”文化构建的新纪元。
有关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教育的文章
现在进入第二部分,关于中国古典舞整体概念性的问题。第一个是舞种概念,古典舞到底是什么样的舞种?其实中国古典舞确实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古代舞,中国古典舞当中有一个流派叫汉唐舞,汉唐古典舞是从古代遗存中的文物形象中挖掘出来的,但是它也是经过后人的提炼、加工、整理、再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学派。中国古典舞从1950年发展至今建立了四个学派。舞者的服装,所有身体的律动包括语汇,跟中国古典舞要求的含蓄、内敛的状态是一致的。......
2023-09-18
筝源于秦,兴于汉,盛于唐,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复兴、崛起、发展,在今日的陕西,故为秦筝。这种精神包括仁义、智慧、坚持、团结,总结起来就是秦筝精神。笔者认为,这种执着、勤奋、刻苦的精神正体现了筝的精神。团结、凝聚是力量所在,智慧、仁义是这个“仁智之器”所反映出的时代感与精神气质。......
2023-08-25
在布鲁默看来,时尚的现代性就是时尚时刻寻求与时代保持一致,时刻对它自身所处场域、临近场域及更大的社会世界中的发展变化保持敏感。同时,时尚的现代性还体现在时尚对于整个“时代精神”的反映,“时尚似乎是从众多不同的事件中精选出一套模糊的准则,这些准则使时尚与现代性总体或大致的方向保持一致。这种形式的广泛反应就是形成‘时代精神’的主要因素。”......
2023-06-18
但对黑格尔而言,审美经验不再是架通意志世界与自然界的桥梁,而是绝对精神自我认同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它,绝对精神才由宗教、哲学阶段返回了自身。究其原因,就在于审美经验对绝对精神的依附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依附性,黑格尔给予了审美经验有限的认识权力,并使理念本身成为衡量审美经验高下的绝对尺度。......
2024-02-01
杜威对审美经验的解释,就是由此而来,从中也可以看出杜威思想当中反映出来的美国精神,即那种乐观、同时又乐于冒险的思想传统。正是在这两层意思上,杜威特别强调了审美经验中阻力因素的作用。在自己的经验哲学中,杜威继承了詹姆士对存在的看法,认为世界是由连续性与分离性共同构成的,即“异质杂合性”。......
2024-02-01
理想的教学美应体现教学精神。(三)音乐教学中的真与善的领域与教学美的关系教学美蕴含于教学实践中,也体现着人类一切活动所追寻的真善美的理想原则。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规律受年龄、成长环境、观念认知、个性心理特征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掌握学情特点基础之上的教学实践是教学美产生的基础。教学中真善美的统一是教学的理想精......
2023-07-04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英雄高建成、李长志到广大民众,他们的内心世界所积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这次抗洪实践中得到极大的弘扬。尤其是“仁爱”的精神和道德理想主义的义利观、公私观、生死观,造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这表明,传统美德,尤其是其仁爱观、义利观、公私观和生死观,仍有着巨大的潜在的生命力。......
2023-07-25
婚姻成为男子单方面评定的事物,女性则沦为被欣赏、被评价的客体。王氏作为深闺女子,与外界交往不多。王氏服侍生病的婆母,在侍疾的过程中劳累染病的事迹一经宣扬,立刻引起男性群体的称赞。而王氏已经从这场悼亡的主角变为追悼者审美意识的载体,成为男权意识塑造的完美偶像。太清耻其为人,未予理睬。......
2023-08-05
相关推荐